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在正规课程之外受到的无形教育,涉及文化层面、校园环境、物质层面、管理制度层面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环节。以往高校广电影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上花费的时间较多,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少,忽视对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政教育的关注,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学习热情也十分欠缺。同时,在学习广电传媒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类思想文化,一旦自身思想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干扰。因此,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两方面功能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做到既立德又树人、既育人又育才,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把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广电影视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参与度,提高其政治素养,坚定其理想信念,有利于广电影视专业的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为实现增强学生主动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成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的选题、策划、构思和制作的能力,使学习电视专题节目制作领域专业知识、培养电视专题节目制作专业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电视专题节目制作》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上将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的主要流程作为思政教育的节点,既讲解专业知识,又启迪学生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初步提出了以下设想:
1、在创作意识培养中突出关注社会、关怀民生,孔子倡导的教育课程包括“文、行、忠、信”,其中“文”是知识教育,其他三者为道德教育,还指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道德居于首位,先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平,才能学习文化知识。
2、在选题价值判断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衡量标准,主要体现的是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性质。课程思政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新闻选题知识点和实践经验传授,使学生在渴望求知的兴奋、愉悦和暗示下接受熏陶,启发学生自觉认同,产生共鸣与升华,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将德育目标分类别、分层次引入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该部分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划分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偶有交叉,但是尽量做到各有侧重。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及不同性质的课程体系中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提高职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在专题节目的构思策划中主动突出家国情怀,以正能量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当前中国人民的奋发与朝气,突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赞赏和自豪。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文化主体本身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流文化从内心上的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力和信心。在文化价值导向上,在讲授知识过程中,可以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传播爱党、爱国等主旋律和正能量,培养学生弘扬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比西方文化、涉及西方学术专业时,更要强调民族立场和民族意识,加强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切实做到以“文化自信”为突破口,
4、在技术技能学习和运用中将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与工匠精神和职业责任教育相结合,在作品的制作中着重强调出精品、保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