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庄明科 谢伟 常雪亮

目录

  • 1 导论
    • 1.1 职涯三人行研讨
    • 1.2 职业生涯规划定位
    • 1.3 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
    • 1.4 从“职业”到“生涯”
    • 1.5 系统生涯规划模型
    • 1.6 生涯发展的阶段观(上)
    • 1.7 生涯发展的阶段观(下)
    • 1.8 生涯的广泛性
    • 1.9 本章三人行小结
  • 2 生涯价值定位
    • 2.1 自我探索概述
    • 2.2 价值观概述
    • 2.3 八种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 2.4 八种职业价值观删除练习
    • 2.5 角色榜样练习
    • 2.6 整合价值观练习
    • 2.7 价值观与职业选择
    • 2.8 本章三人行小结
  • 3 环境资源探索与开发
    • 3.1 生涯愿景探索
    • 3.2 拓展理解的“职业世界”
    • 3.3 学群分类和兴趣分类
    • 3.4 从HPF来了解职业发展
    • 3.5 信息对称化
    • 3.6 趋势行动(上)
    • 3.7 趋势行动(下)
    • 3.8 “路径依赖”与“资源诅咒”
    • 3.9 基于HPF的生涯人物访谈
    • 3.10 本章三人行小结
  • 4 自我探索
    • 4.1 技能探索
      • 4.1.1 把握自己的技能
      • 4.1.2 把握环境资源的KST
      • 4.1.3 上大学与大学之外的比较
      • 4.1.4 大学阶段的知识学习目标(上)
      • 4.1.5 大学阶段的知识学习目标(下)
      • 4.1.6 大学阶段的知识学习策略
      • 4.1.7 充分表达专业知识的策略
      • 4.1.8 技能呈现的依据与目标
      • 4.1.9 品质培养的目标
      • 4.1.10 提升品质的策略
      • 4.1.11 企业在选人的时候会关注什么
      • 4.1.12 技能的提升策略
    • 4.2 兴趣探索
      • 4.2.1 澄清职业兴趣的内涵
      • 4.2.2 兴趣的自我反思练习
      • 4.2.3 兴趣的自我反思总结
      • 4.2.4 环游兴趣岛介绍
      • 4.2.5 兴趣岛分享练习
      • 4.2.6 理解兴趣的六种类型(上)
      • 4.2.7 理解兴趣的六种类型(下)
      • 4.2.8 兴趣与职业选择(上)
      • 4.2.9 兴趣与职业选择(下)
      • 4.2.10 兴趣的发展性(上)
      • 4.2.11 兴趣的发展性(下)
      • 4.2.12 与兴趣有关的生涯困惑(上)
      • 4.2.13 与兴趣有关的生涯困惑(下)
    • 4.3 本章三人行小结
  • 5 决策流程与决策风格
    • 5.1 决策的意义
    • 5.2 理解决策
    • 5.3 决策风格
    • 5.4 信息加工金字塔—沟通(C)、分析(A)、综合(S)
    • 5.5 综合(S)-发现目标的方法(一)
    • 5.6 综合(S)-发现目标的方法(二)
    • 5.7 信息加工金字塔-评估(V)
    • 5.8 信息加工金字塔-执行(E)
    • 5.9 决策质量评估
    • 5.10 本章三人行小结
  • 6 职业素养
    • 6.1 思维力
      • 6.1.1 思维力
      • 6.1.2 症状解之简化策略
      • 6.1.3 症状解之战略区隔
      • 6.1.4 症状解之目标侵蚀
      • 6.1.5 杠杆解之回归基本点
      • 6.1.6 杠杆解之拓宽的思考边界
      • 6.1.7 杠杆解之延迟效应
      • 6.1.8 杠杆解的问题解决应用
    • 6.2 自我效能
      • 6.2.1 理解自我效能感
      • 6.2.2 自我效能感来源及影响
      • 6.2.3 提升自我效能的方法
    • 6.3 沟通与演讲
      • 6.3.1 沟通的本质
      • 6.3.2 积极倾听
      • 6.3.3 倾听的技巧
      • 6.3.4 有效表达
      • 6.3.5 演讲是什么
      • 6.3.6 演讲如何开场
      • 6.3.7 演讲中间部分注意的问题(一)
      • 6.3.8 演讲中间部分注意的问题(二)
      • 6.3.9 演讲的结尾
    • 6.4 本章三人行小结
  • 7 就业指导
    • 7.1 求职策略
      • 7.1.1 求职准备:硬件——就业力
      • 7.1.2 就业力之生涯认同
      • 7.1.3 就业力之个人适应力
      • 7.1.4 就业力之社会与人力资本
      • 7.1.5 求职中的渠道开拓
      • 7.1.6 求职中的人际资源开拓
      • 7.1.7 知彼:招聘者的思考
    • 7.2 求职中的职业化礼仪
      • 7.2.1 求职中的职业化
      • 7.2.2 简历中呈现的职业化礼仪
      • 7.2.3 仪容仪表礼仪
      • 7.2.4 求职中的仪态
      • 7.2.5 面试沟通中的职业化礼仪
      • 7.2.6 面试中的“影响”力
      • 7.2.7 面试中的非语言礼仪
      • 7.2.8 模拟面试与分析
    • 7.3 简历指导
      • 7.3.1 初步了解简历
      • 7.3.2 简历第一步:形象专业
      • 7.3.3 简历第二步:人岗匹配(上)
      • 7.3.4 简历第二步:人岗匹配(中)
      • 7.3.5 简历第二步:人岗匹配(下)
      • 7.3.6 简历第三步:会讲故事
    • 7.4 面试指导
      • 7.4.1 面试前的准备
      • 7.4.2 面试形式之多对一
      • 7.4.3 无领导小组讨论
      • 7.4.4 面试常见问题应对小技巧分享
      • 7.4.5 面试后的行动以及求职中的心理调适
    • 7.5 本章三人行小结
  • 8 职业生涯行动
    • 8.1 生涯支持资源
    • 8.2 教练的理念
    • 8.3 人生的长度
    • 8.4 人生的宽度
    • 8.5 人生的高度(一)
    • 8.6 人生的高度(二)
    • 8.7 人生的温度
    • 8.8 教练的总结
    • 8.9 本章三人行小结
  • 9 职业测评
    • 9.1 如何用好职业测评工具
      • 9.1.1 职业测评的解读
      • 9.1.2 职业测评使用详解
      • 9.1.3 职业测评案例分析
      • 9.1.4 测评使用答疑
    • 9.2 职业信息
    • 9.3 价值观测评
    • 9.4 职业兴趣测评
    • 9.5 技能测评
    • 9.6 决策与目标
    • 9.7 价值观测评报告
    • 9.8 职业兴趣测评报告
    • 9.9 技能测评报告
趋势行动(上)
  • 1
  • 2 章节测验



韩非(约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1903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创建福特汽车公司,公司名称取自创始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姓氏。

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生于密歇根州格林费尔德城。其父亲是爱尔兰移民,在兄弟6人中亨利排行第一。

亨利自学成为一名蒸汽机技术师。1887年进底特律爱迪生电灯公司当技术员,后升为总工程师。他潜心设计汽车,1896年试制成一辆二汽缸气冷式四马力汽车。1898年辞职,成立了第一家汽车公司,但只生产了25辆汽车后便于1900年破产。

1903年福特6月16日再次成立汽车公司(就是今天的福特汽车),并一直担任总经理。同年,公司生产出第一辆福特牌汽车。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更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产生了影响。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业家。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为“装在汽车轮上的美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记录(后被大众-甲壳虫以累计2000万辆的记录打破)。福特先生为此被尊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亨利·福特是希特勒的崇拜者。

在1999年,《财富》杂志将他评为“二十世纪商业巨人”以表彰他和福特汽车公司对人类工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亨利·福特先生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尽力了解人们内心的需求,用最好的材料,由最好的员工,为大众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在美国独立200周年期间,为了配合这个有纪念意义的节日,美国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在对这200年中的20件大事进行的全美民意测验中,福特汽车公司名列第十,可与后来的“阿波罗”飞船登月、原子弹爆炸媲美。





外包思维是指企业把非核心业务交由其他专业公司操作,使整体业务得以顺利完成的思维模式,是实现企业更好运转的一种手段。

外包思维是一种想法,一种创意,一种思路。合理利用外包思维可以使用公司进入良性循环模式,如果运用不当则可导致恶性循环。





人类对蒸汽的认识和利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人就制造过一种利用蒸汽喷射产生反作用的发动机。后出现了1698年法国物理学家巴本的汽缸—活塞装置和英国工程师托马斯·塞维利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1705年英国锻工托马斯·纽可门在另一位工人考利的帮助下,发明了一种更加适用的大气活塞式蒸汽机,称为纽可门蒸汽机。1763年,瓦特通过大量实验以及根据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布莱克提出的潜热、比热理论进行分析,对旧式蒸汽机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了旧式机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造出了几台新式蒸汽机,可效果仍不理想。从1766年到1782年,瓦特经过艰苦努力先后实现了三次技术飞跃和获得三个专利,将纽可门蒸汽机完全演变成瓦特蒸汽机。于是1784年他发明了一种新型联动式蒸汽机,宣告了“蒸汽机时代”的来临。蒸汽机很快就广泛应用到了钢铁、煤炭等工业部门,极大地促进了第一次产业革命。1807年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问世,1814年又发明了蒸汽机车。最后,刨床于1817年,机床于1836年,蒸汽锤于1839年,陆续发明应用,实现了用机器生产机器。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所发生的产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以后所经历的第一次科学技术上的变革。这次产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遍及化学、冶金及机器制造等部门。1784年,英国第一座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纺纱厂建成,大大提高了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机械化程度。这种蒸汽机很快地被推广开来,使其他轻工业部门也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轻工业部门的机器发明和广泛应用,又推动了重工业和运输业的技术革新,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到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首先完成了产业革命。美、法、德、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在19世纪内,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恩格斯指出,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它“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和产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自从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机器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英国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已超过2/5,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超过1/5。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使英国变成了“世界工厂”。产业革命使法国经济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在1850-1870年的20年间,国民收入增加1倍,工业总产值几乎提高2倍。产业革命同样使德国的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在1850-1870年的20年里,工业生产大约翻了两番,很快赶上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产业革命之前,近代工业很不发达,随着产业革命的进展,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也确立起来。在1810-1860年的50年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将近9倍,并以空前的速度扶摇直上,开始与英、法这两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经济霸权。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和产业革命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制生产方式而确立起来,结果创造出一个资本家阶级和一个人数远远超过资本家阶级的产业无产阶级。因为随着机器的使用,不仅把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和帮工、学徒卷进了工厂,也把工人家庭的成员都抛到劳动市场上去,大批工资微薄的童工和女工被吸进工厂的大门。这样,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结构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并简化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资本家利用机器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使无产阶级陷入贫困、失业和饥饿的境地。产业革命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加剧,促进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