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学十五讲
1.10.1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时代和作品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时代和作品

政治黑暗的时代是人民经受苦难的时代,也是激起人民普遍反抗的时代。生活在这样时代的艺术家,如果他是与人民息息相通、热切关注人民的命运的,他就会通过自己所熟悉的艺术形式,去反映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的斗争精神。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正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杂剧的形式,反映出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精神,以及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崇高美好的品德。

关汉卿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最优秀的代表。中国的古典戏曲比起正统的诗文来,是一种晚熟的形式,但一成熟就产生如此伟大的戏剧家。他比英国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1616),要早三百多年。

但是关于这位戏剧家的生平事迹,保存下来的资料却非常少。据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他是“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代有“太医院”,却没有“太医院尹”这样的官职,而《录鬼薄》的不同版本如孟称舜本就作“太医院户”。元代户籍中有一种“医户”,属太医院管辖,医生的亲属(弟兄或子孙)虽不懂医术,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也称为医户。因此关汉卿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出身,他本人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也可能根本就不懂医术。关于他的籍贯,清代乾隆二十年修订的《祁州志》,有“关汉卿故里”条,说他是“祁之伍仁村人”。祁州即今河北省安国县,据说安国地方流传许多关汉卿的传说,很可能安国就是他的原籍。

关汉卿的生卒年也难于确切考证,各家的推断也不尽一致。据元末朱经的《青楼集·序》云:“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己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留连光景。”知道他生于金末,由金入元,年代大约同杜善夫(即杜散人)、白朴(即白兰谷)相近。《录鬼簿》中已将他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此时关汉卿肯定已不在世。关汉卿本人所作的《大德歌》中,有“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的句子,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说明他在大德初年仍在世。金亡于1234年,他的剧作《拜月亭》以蒙古族灭金的战乱时代为背景,对乱离生活写得十分真切,显然有切身的生活体验作基础,可知他在元兵围中都(后改为大都)时已经懂事。由此推断,他大约生活于1210至1300年前后的八九十年间,是一位高龄的作家。

关汉卿活动的主要地区是大都,但也曾到过汴梁(今河南开封),元灭南宋以后,还到过临安(今浙江杭州),曾写过[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套曲。还到过扬州,写过赠著名杂剧演员朱帘秀的套曲。

他是一位生活落拓而不肯仕进的知识分子,是一位性格刚强而又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析津志·名宦传》中概括地描绘过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主要特征:“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里这样描述自己: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alt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花阵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梁州第七])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们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尾])


这套套曲十分率直生动地描绘了剧作家的生活和思想。他不愿意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却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杂剧艺术事业;他不愿意跟贵族官僚结交,却乐于和下层的歌伎艺人做朋友;他本人不仅是一个剧作家,而且还是一个有舞台演出经验的演员。当时的大都是全国杂剧艺术的中心,关汉卿是大都杂剧艺术家的创作组织“玉京书会”中最杰出的戏剧艺术家,是当时戏剧界的领袖人物。明初戏曲家贾仲明为《录鬼簿》中关汉卿传所写的《凌波仙》吊词,称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他同元代前期杂剧作家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和散曲家王和卿等都是朋友。杨显之与他更是莫逆之交,两人常互相讨论作品,切磋技艺;他同当时著名的杂剧女演员朱帘秀等也有交往。

关汉卿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关汉卿经历了蒙古贵族以军事力量统一中国的过程,亲眼看见他们灭金灭宋的战火。封建经济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的破坏,各族人民饱受战祸之苦。蒙古贵族统治者在统一全国后,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各族人民尤其是汉族人民遭到极为沉重的压迫和剥削,不少农民和手工业者沦为奴隶。政治黑暗,官吏昏庸无能,贪污腐败。人民在高压统治下不甘屈服,不断地滋长着反抗情绪,爆发出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争。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的关汉卿,既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也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他们的反抗情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成为关汉卿悲剧创作的源泉。他对那些被压迫、被侮辱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更多地倾注了深切的同情。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他热情地写着,以整个生命和感情来写着。在中国,没有一位大戏剧家写得像他那末多的剧本的,同时,也很少有像他那样地表现出对社会上被压迫、受侮辱的小人物的同情,而为之作代表人,大声疾呼地控诉着的。”〔1〕关汉卿通过杂剧创作,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黑暗,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我们称关汉卿是人民的代言人,把他的杂剧创作看做是那个苦难时代的一面镜子,是并不为过的。由于他在杂剧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在当时和后世的巨大影响,使他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作家。1958年,经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关汉卿成为当年全世界人民共同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

关汉卿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生创作了60多种杂剧〔2〕,今存18种,其中《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尉迟恭单鞭夺槊》、《刘夫人庆赏五侯宴》等几种是否是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论。关汉卿的杂剧有一部分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多数还是对传统题材的改编或重新创作,也有写历史故事的。但不论何种题材,关汉卿都能在剧本中融进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切感受,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的愿望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反映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采用历史题材,借描写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以表现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作品,主要有《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关汉卿创作的杂剧作品中,不仅有悲剧,也有喜剧;不仅有对黑暗丑恶事物的暴露鞭挞,也有对光明美好事物的歌颂赞美;不仅有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有令人喜爱的正面形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描写十分悲惨的社会悲剧时,也从不悲观失望,而是表现出对生活的坚强信心,表现出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些都反映出关汉卿杂剧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关汉卿除杂剧外,还写作散曲,今存小令62首(其中几首是否为关作尚有争议),套曲十四套,但成就不如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