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学十五讲
1.7.1 第一节 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第一节 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杜甫说:“白也诗无敌”,在唐代诗坛上,能与李白相敌的就是杜甫自己。杜甫生活的时代与李白相同而略晚。他比李白晚生11年,晚逝8年。他们经历的都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但李白在安史之乱以后时间不长就去世了,而杜甫却多生活了动乱痛苦的八年。这八年的经历,对杜甫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他的整个生活来看,他主要是生活于开、天盛世;但从他的创作来看,则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杜甫今存诗1400多首,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写的。他的诗,由于全面、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矛盾(包括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要求,因而有“诗史”之称;由于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诗歌创作在思想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他因而被尊为“诗圣”。“诗史”和“诗圣”之称,对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的南瑶湾村。他出身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小官僚家庭。远祖杜预是西晋时著名的军事家和学者,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祖父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杜审言,父亲杜闲也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等小官。他说自己的家庭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进雕赋表》),又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这使得杜甫从小就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得到诗艺的熏陶。

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都是艰难曲折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痛苦的一生,奋斗的一生,献身于诗歌艺术的一生,也是在痛苦中逐渐走向现实而与人民相结合的一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杜甫是与苦难中的人民同生死、共命运的,他因此才能以真切的感受,以他那支沉着雄健的诗笔写出那个充满血泪的时代。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少数几位堪称为“人民诗人”的作者之一。

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712—646),35岁以前,是读书和游历的时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准备时期。

这个时期,正当唐王朝的开、天盛世,国力强大,社会安定繁荣,也是杜甫生活比较顺利和得意的时期。这段时期的生活内容主要是读书和游历。他7岁就能写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即有文名,被前辈称赞为很像汉代的大文学家班固和扬雄:“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壮游》)他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他创作实践的真切体会。他这段时期读书很多,这对他一生的学养和创作,都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从开元十九年(731,20岁),杜甫就开始了他的壮游生活。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以上。他先后到了古吴越之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和古齐鲁之地(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游览了名山大川,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还经历了很有气魄的、令人振奋的射猎生活。这些都开阔了诗人的眼界、胸襟,对他以后的创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期间有两件事值得注意,一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24岁的杜甫由江南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二是在天宝三年(744)33岁的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会,成为亲密的诗友。他的第三次游历,就是跟李白和高适同行,在河南和山东等地,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入山泽射猎。天宝五年(746),与李白分别,从此结束了前后为期十多年的壮游生活。这个时期写作的诗歌应该是不少的,但今天保存下来的仅有20多首。这个时期诗歌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个人生活和描写自然山川,少年气盛,充满活力,最著名的如写登泰山的《望岳》。

第二个时期(746—755),35至44岁,十年困守长安。这个时期,是杜甫走向生活,开拓诗歌创作道路的时期。这个时期处于安史之乱之前,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杜甫个人的生活也由快意转向艰苦,开始走向现实,走向人民,并且以清醒的眼光和头脑观察和认识现实。

杜甫结束他的壮游生活到长安,是想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以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理想。但玄宗以李林甫为相,政治黑暗腐败,杜甫未能得到从政的机会。天宝六年(749),玄宗下诏,凡有一艺之长的人都可以去应试,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奸相李林甫的把持,谎称“野无遗贤”,而竟一人没有录取。

于是杜甫又走当时许多诗人常走的道路,即向达官贵人投诗,以期得到他们的提携、推荐(杜甫诗集中这类诗作不少,著名的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即是),但仍然没有结果。杜甫的生活因而也一天比一天贫困。后来在天宝十载(751)和天宝十三载(754)先后两次向唐玄宗献赋,特别是献“三大礼赋”,终于得到了玄宗的赏识。玄宗本拟考试录用,但又因李林甫的作梗而未能进行考试。到第二年,统治者拟安排他任河西(在同州)县尉(这只是县令的属官),被杜甫拒绝;而后才任命他担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个管理武器仓库的小官,这当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在长安困守十年,杜甫的生活不仅非常艰苦,而且十分屈辱。他曾在诗中写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投简咸华两县诸子》)〔1〕困守长安的后期,幼子因饥饿而夭折,杜甫本人也生病了。

这时期杜甫在政治上的失意,在生活上的贫困,使他对黑暗的现实有了深切的体验,接近并深深地同情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民,因而写出了不少揭露统治阶级罪恶和同情人民的现实主义诗篇,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这时期现存诗约110首左右。

第三个时期(756—759),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一个乱离时期,杜甫陷贼九个月,为官两年零两个月,余为逃难奔波。这个时期是杜甫诗歌取得现实主义成就的时期。

天宝十四载爆发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唐王朝也由此而转入衰败时期。杜甫跟人民在一起,经历了这次大动乱,也跟人民在一起,经受了这次大苦难。他创作了许多一字一泪的诗歌。

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756年8月,45岁的杜甫只身到唐肃宗即位的灵武(在今宁夏),本想去投奔皇帝,不料中途被乱军所俘,送至沦陷的长安。在长安,他含着眼泪看到了人民在叛军烧杀抢掠之下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写出了《春望》、《哀江头》等作品。757年4月,46岁的杜甫从长安逃出,到当时的行在凤翔(今陕西凤翔一带)。他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况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肃宗让他担任左拾遗,这是一个属于从八品的在皇帝的身边可以提意见的小小的谏官。但不久就因为上疏营救房琯罢相而得罪了肃宗,几乎被杀头。遭斥责后,这年的八月,杜甫到鄜州探家,路上亲历目见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写出了著名的《北征》、《羌村》三首等。757年9月,长安收复,11月杜甫复携家至长安,继续担任左拾遗之职。乾元元年(758)6月,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从此他离开了长安,离开了皇帝,有机会进一步接触人民,深入人民的生活,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名篇《三吏》、《三别》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的。由于战乱现实的教育和政治上的失意,他对唐肃宗失去了信任和信心,因而于乾元二年(759)7月弃官,离开华州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10月又从秦州到了同谷(今甘肃成县),12月又由同谷到了四川的成都。漂泊奔波,“一岁四行役”,759年是杜甫生活十分艰苦的一年,也是他诗歌创作获得丰收的一年。

乱离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但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杜甫共存诗294首,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写于这个时期,思想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诗史”、“诗圣”之称,当是这段时期打下的基础。

第四个时期(760—770),49岁到59岁。十一年,漂泊西南时期。其间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是草堂五年。759年年底,杜甫由同谷到了成都。第二年,他在成都西郊盖了一座“草堂”,在那里暂时定居下来,生活相对安定,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这时期,他与田父野老有着广泛的接触、交往,与他们建立了亲切的情谊,自己也过着一种“为农”的体力劳动生活。762年7月,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又逃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县),过了一段漂泊的生活。764年春,他的朋友严武再镇蜀,才又回到草堂。严武保荐他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并让他做幕中参谋,到765年正月辞职,不久就离开成都东下。除了到梓州和阆州短期避难外,他在成都草堂先后住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是他漂泊的一生中,除长安以外住得最久的地方。可以说,从760年到765年这段时间,是杜甫生活相对安定的时期。草堂时期共写作诗歌271首,广泛地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自己的经历、心境和情趣,著名的有《卜居》、《堂成》、《蜀相》、《狂夫》、《野老》、《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

第二是夔州两年。765年5月,杜甫离开草堂,经过嘉州(今四川乐山市)、戎州(今四川叙府县)、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四川忠县)、云安(今四川云阳县),于766年4月漂泊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在这里住了将近两年,生活也相对安定。一方面继续“为农”的体力劳动生活,一方面大力创作诗歌。这段时期,是他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短短两年,今存诗437首,平均每月写诗20首。著名的《遣怀》、《八哀》、《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就是这个时期写的。

第三是近三年的漂泊生活。768年正月,杜甫想回家乡,于是离开夔州,本打算取道陆路,因道路阻隔,便改乘小船顺流而下,到了湖北的江陵,又漂泊到了湖北的公安和湖南的岳阳。“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穷愁潦倒,冻饿随身。770年4月又漂泊到了湖南的衡州。晚年境遇非常凄惨,曾有数天不曾进食。终因衰老贫病,而于770年的冬天,在由潭州到岳阳的湘江中的一条小船上去世。在他去世前不久写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一诗中,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说明在他生命的最后,仍然那么执著地关心着祖国和人民的命运。

在漂泊西南的11年中,杜甫一共写诗1072首,占现存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是一个辉煌的数字。这时期的抒情诗写得特别多,而且在诗艺上也更臻于成熟和精美,特别是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写得精练、和美,创造了优美深远的意境,极富于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