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文学十五讲
1.6.2 第二节 《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第二节 《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它代表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在诗中充分地表现了李白的思想与艺术个性。


噫吁alt!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alt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古辞已佚。《乐府诗集》中在李白之前已收入梁简文帝和阴铿等人所作的同题作品,但比起李白的这一首来都大为逊色。李白之作在内容上也有拓展,胡震亨《唐音癸签》说:“《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只言其险,而不及其他。白则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负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非亲弗居’等语用之。”

这首诗的确切写作时间不可详考,一般认为是初入长安时送友人入蜀之作。詹鍈系于天宝二年(743),认为与《送友人入蜀》、《剑阁赋》为同时之作,主题亦相近,是比较可信的。〔10〕从诗的内容看,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送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由秦(陕西长安为古秦地)入蜀途中的艰险,劝朋友不要到蜀地去,去了也不要久留,应该赶快返回长安。在诗中还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并含蓄地提出了警告。李白早年曾漫游蜀中各地,对四川山水的奇险有极深的感受,所以他能将蜀道之险写得神采飞动,栩栩如生,读后令人惊心动魄。诗一落笔就奇特不凡,连用三个感叹词,发出长声惊叹:“噫吁alt!”然后以夸张的笔法总写蜀道之险,主要突出两个特点:危和高。危写其险,高写其峻,这就概括出蜀道山水的雄伟险峻的特色。这两个字总领全篇,全诗就着力在“危”和“高”上表现蜀道之难,表现蜀道山川之雄伟和险峻。“难于上青天”,一个比喻,极夸张之能事,在未描写具体的景象之前,就已经给人一种奇特不凡的印象和惊心动魄的感受。

接着从古老的历史传说来渲染蜀道之艰险。这是直接描绘之前的铺垫。你看,茫茫四万八千岁,这样漫长的时间里都不通人烟,其艰险难行就可以想见了。然后引入一个神话故事,从太白鸟道到天梯石栈,这才正式写到蜀道。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开始,连用八句,以飞驰的艺术形象,极写蜀道之高和险。看那突兀的高峰,可以阻挡太阳的行进,可以触到太空闪烁的寒星;绝壁之下,是飞腾奔泻而下的瀑布流泉。这是多么叫人惊心动魄的景象!值得注意的是,这八句中不全是置身景外的客观描写,“扪参历井仰胁息”二句,已是身临其境,从人的具体感受来描写这山高和水险了。这是李白的高明之处,如果一味只从正面作客观的描写,写得很多而没有变化,在艺术表现上就不免单调。所以在情不自禁惊叹之后,作者就转而从身历蜀道的人的亲身感受来描写。“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云云,再加上“使人听此凋朱颜”,就都是从“见”、“听”、“闻”等人的主观感受来写的,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古木、空山,写人迹罕到的冷寂;子规、夜月,写旅人心中的悲愁。这样,主观与客观就交融到了一起:景物本身就渲染出走在蜀道上的旅人内心的惊惧和悲愁,而这惊惧和悲愁,又反过来很好地烘托出了蜀道的艰险。接下去,“连峰去天不盈尺”四句,又再次以奇峻之笔,写山的高和险。是重复,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有意重复,使蜀道之上的高和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给人更深的印象;但在写法和具体形象上,又与上面所写并不完全相同。虽然也有夸张,但不属于想像,而是实景。前二句写所见,后二句写所闻,又都是从旅人的主观感受写的,同样使人感到真实而亲切。全诗以不多的文字,就极其鲜明地写出了蜀道上这样雄伟壮丽、险峻奇峭,令人惊心动魄的大自然景象,叫人不能不叹服李白诗歌艺术的高妙。

关于此诗的作意,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很难坐实。〔11〕不过诗的最后,“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以下发出的一段议论还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蜀道之艰难险峻如此,诗人发出感慨,劝说朋友不要到蜀地去了。但他想到的还有比友情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他最后化用了张载《剑阁铭》的内容,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然后又劝朋友要早早还家。我们不能无视诗人的这一段议论,这绝不是无的放矢,更不是诗中多余的赘疣,应该承认在这一段议论中是有所寄托的。这是作者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归结起来就是:蜀地形势如此险要,如果据守的人不可信赖,就有可能变成豺狼一般的强盗,酿成流血杀人的惨祸。明代的胡震亨指出,李白“自为蜀咏”,“言其险,更著其戒”。这里的“戒”,就是对统治阶级提出的警告,要他们警惕一些边将,凭据各地形势的险要而搞割据分裂。而李白在这里特别提出剑阁来写,是有其深意的。因为剑阁是蜀地门户,为关隘所在,历史上就有一些人曾在蜀地凭险割据为王。这显然是针对玄宗纵容边将,藩镇割据势力分裂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而发的。这里表现了诗人对政治形势的敏锐观察,也表现了他对祖国统一的热切关心。

当然从读者的审美感受来说,似亦不必过于求深。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此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自然形象本身融进了诗人的精神气质,读者从奇峭险峻的蜀道中不难感受到诗人豪迈奔放的个性,并进而领略到诗人笔下所创造的独特的自然美和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