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写诗,也写散文辞赋,都写得很好,但以诗歌创作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更大。今存肯定是他的作品的,有诗121首,散文、辞赋等12篇。陶渊明的诗集,现在知道的最早是由萧统搜集整理的《陶渊明集》,此集不存,但序言保存了下来。此后历代所编成的陶渊明集大概都以这部集子作基础。宋以后注陶的人很多,比较重要的注本有:宋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补注一卷;宋李公焕辑笺注《笺注陶渊明集》十卷;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四卷;明张自烈《笺注陶渊明集》六卷;清吴瞻泰《陶诗汇注》四卷;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十卷;近现代人注释的陶集也超过十种之多。注本之繁富,在历代诗人中是很少见的。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以隐逸诗人和田园诗人著称,但他的诗歌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总的来看,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思想,同时表现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愤慨,表现跟污浊现实相对立的社会理想,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下面分几个方面作一些具体的介绍和分析。
第一,描写田园风光,通过创造出一种恬美静穆的艺术境界,以表现诗人那种“任真自得”的个性,并曲折地传达出他对与这种真淳美好的境界相对立的污浊的现实社会的否定。最著名的是《归园田居》〔3〕的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共五首,是一组组诗。诗当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丙午(406),即他辞去彭泽县令归家的第二年,时诗人42岁。这组诗,从总的思想内容看,可以说是诗人求仕和归隐的思想矛盾,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以归隐思想取得全胜的大彻大悟之作,大有“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之慨。诗写出了诗人酷爱大自然的真性情,也写出了他终于发现并无限热爱的田园生活的真境界。这真性情和真境界,是他经过了长时期的多次反复的仕宦生活以后才发现的。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里,这样评论陶渊明的这种生活体验:“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着精神上解放了。”〔4〕所谓“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所谓“恋旧林”、“思故渊”,都是醒悟之词,都是要恢复自己的本性——摆脱尘俗,回归自然。在农村里开荒种地,过一种简朴疏淡的生活,是陶渊明所极爱好的。诗中的所谓“守拙”,是与世俗社会中的“弄巧”相对立的,陶渊明坚持“守拙”的本性,就是要与污浊的社会相对抗,不和它妥协,不和它同流合污。
诗中以极其平淡清新的笔触,写归田后的生活,在极平常的生活景象中,写出了他所追求和陶醉的美好的生活境界和艺术境界:宁静、纯朴、自然。这里是与“尘网”中充满欺诈、争夺、压迫、纷扰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诗中以农村中常见的物象:草屋、桃李、榆柳、炊烟、狗吠、鸡鸣等,点染出一种田园生活的充满诗意的恬美静穆的气氛,从中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回归田园后的无穷的乐趣与满足。这首诗所表现的诗人的心境和感情,所描绘的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都能代表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精神。诗中所写当然有现实的依据,是他田园生活和体验的艺术化;但也不全是写实,更多的可以说是一种经过诗的升华的理想境界。
第二,表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在劳动中的真切体验。
生活的贫困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得陶渊明与其他的隐逸之士不同,他是真正参加了农村劳动,并以之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的。看《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当然这里所写的还只是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劳动,而不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真正农民的劳动。但他通过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写出了劳动的艰辛,也写出了劳动的愉快,这就有了与农民生活的相通之处。他将劳动生活写得很美,很富于诗意,充满一种清新之气。这本身就显示出一种优美的情操和过人的见识,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另外,种田自给本身,就表示了反对剥削和唾弃富贵之意,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种豆南山”,是即事,也是用典。《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但用得浑成自然,不露一丝痕迹。
在躬耕初始所写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怀古言志,通过对乐在躬耕、志在陇亩的思想感情的抒发,寄托了他对古代隐者荷蓧丈人(第一首)和长沮、桀溺(第二首)的怀想,并以他们自比。
在《劝农》(一组共六首)中,他一方面肯定稼穑躬耕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又把从事农业生产加以美化。在第二首中他写道:“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在“周典”(按指《周书·洪范》篇)中所记的“八政”中,食是居于第一位的。这与前诗中所说的“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意思一致。在第三首中他这样写道:“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将农村的劳动生活,渲染得如同春游一般的轻松和愉快,未免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但不管怎么说,陶渊明肯定劳动对于人生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赞美劳动,将它渲染得极富于诗意,这种生活体验和认识,不仅在晋代,就是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第三,表现与农民的交往和亲切关系。
上面提到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有云:“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他跟农民一起劳动,一起欣赏田园风光,一起享受劳动的欣喜,共同充满丰收的希望,归家后又一起饮酒、谈心。他们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在思想感情上能彼此沟通。这种描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又《归园田居》其二云: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他躬耕农村后,与烦扰喧嚣的尘世隔绝,人事车马都很少,日常跟他“披草共来往”的,只有参加劳动的农民,也就是他的乡邻。他们都关心农事,有共同的感情和语言,有共同的忧患与欢乐。共话桑麻,这说明陶渊明已跨越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与普通农民之间的那条很难跨越的鸿沟。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历史超越。
第四,一部分作品表现了自己的贫苦生活和农村的凋敝景象。
写自己贫困生活的,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
俛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此诗叙诗人遭遇的不幸。他20岁时遇乱世,30岁时遭妻亡,天灾又造成农业没有收成,饥寒交迫,度日如年,十分艰辛,因而发为悲歌。诗中有“弱冠逢世阻”一句,则诗人的这些不幸和困苦就不完全是个人的遭遇,而是由动乱的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因而由这些个人的不幸和困苦,就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和社会面貌来。所以,诗末的“慷慨独悲歌”,是悲自己,也是悲时代。由此看来,陶渊明的诗中也并不都是肃穆宁静的境界。
第五,表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这主要在他一些“咏怀”和“咏史”一类作品中。
《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陶集中题为《杂诗》的共12首,前八首当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戊午(414),时诗人50岁。他归隐已久,却并未忘却现实,对自己壮志不得伸展,是十分悲凄的。诗的开头从素月东升写起,写出一种万里清辉,明洁空旷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诗人所爱好的,正好反映了诗人自己明洁清高的品格。接下去写夜寒风冷,孤寂难耐的心情,说明这境界虽然与他的性格和心境相契合,但他并没有真正将年轻时的济世之志忘却,而使自我完全融化于这种明净恬适的田园诗的境界之中。夜中能听到寒风入户,感到枕席浸人的凉意,是因为长夜无眠。“不眠”一句是从古乐府“愁多知夜长”句意化出的,所以写“不眠”实际就是写愁绪。最后就直接抒写自己的悲愁了:“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这是写孤寂;“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是写他不能释怀的心事,也揭示了孤寂和悲愁的原因。“掷”字写出了岁月的无情: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了,将自己抛掷在后,年轻时的用世之志不得实现,他因此而感到悲凄,久久不能平静。
第六,通过想像,创造出一种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的社会理想。
这就是著名的《桃花源诗并记》。诗和记中所写的,是一个美好安乐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显然没有压迫和剥削,跟现实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这是陶渊明长期理想追求的结果和艺术的结晶。他在一系列的田园诗中追寻着一种与现实对立的理想的生活境界,而到了《桃花源诗并记》中则升华为一种新的理想世界。后世人们常用“世外桃源”来表明一种与世隔绝的幻想的社会,带有一种不存在的或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的意思,但它作为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而存在的理想,就具有其特定的批判性和进步意义。
综上所说,陶渊明诗歌的内容还是相当广泛的,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田园生活和隐逸思想的,另一方面是表现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的。这两方面,看似对立,实则相通。因为他之所以要归田园,是出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慨;同时,在归田园后,又并没有完全忘却社会。宁静中有不宁静,恬适的心境里实含寓着深沉的激愤。或者可以说,赞美田园风光,追求静穆恬适,实际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隐蔽的批判和否定形式。他在生活和思想中,是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的,他常以肯定的形式来表现否定,明在肯定,暗在否定。肯定与否定,是互为表里的;而作为两方面的结合和升华的,就是他桃花源的理想。桃花源理想的基本点,是人们要有平等、自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通过劳动来创造自己的幸福。从它的内容看,并不是一个士大夫厌倦政治以后幻想出的隐逸天地,而是小生产者特别是农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是劳动者的乐园。因而它传达了在黑暗的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这是只有长期躬耕田园的陶渊明才能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