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绪论
  •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 2.1 平面布局  概述
    • 2.2 平面布局——中国建筑组群方式
    • 2.3 艺术形象
      • 2.3.1 屋顶式样
      • 2.3.2 建筑的形式
    • 2.4 材料和结构的特点
      • 2.4.1 主要建筑材料
      • 2.4.2 结构形式
    • 2.5 装饰艺术特点
      • 2.5.1 木雕
      • 2.5.2 砖雕
      • 2.5.3 石雕
      • 2.5.4 琉璃
      • 2.5.5 泥塑
      • 2.5.6 彩画与壁画
    • 2.6 城市规划的特点 概述
      • 2.6.1 政治性因素
      • 2.6.2 里坊制与钟鼓楼
    • 2.7 中国古代建筑制度
      • 2.7.1 建筑等级制度
      • 2.7.2 建筑等级制的表现——屋顶式样
      • 2.7.3 建筑等级制的表现——开间数
      • 2.7.4 建筑等级制的表现——建筑色彩
      • 2.7.5 建筑等级制的表现——彩画式样
      • 2.7.6 工官制度
    • 2.8 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
      • 2.8.1 中国古建筑的南北差异
      • 2.8.2 地理气候条件
      • 2.8.3 社会历史条件
      • 2.8.4 文化
  • 3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及其艺术特点
    • 3.1 城防建筑
      • 3.1.1 城防建筑概述
      • 3.1.2 城防建筑实例
    • 3.2 宫殿建筑
      • 3.2.1 北京故宫
      • 3.2.2 其他宫殿建筑
    • 3.3 坛庙建筑
      • 3.3.1 天坛
        • 3.3.1.1 “形”的象征
        • 3.3.1.2 “色彩”的象征
        • 3.3.1.3 “数”的象征
      • 3.3.2 祠、庙
        • 3.3.2.1 孔庙和文庙(上)
        • 3.3.2.2 孔庙和文庙(中 )
        • 3.3.2.3 孔庙和文庙(下)
    • 3.4 陵墓建筑
      • 3.4.1 陵墓建筑 概述
      • 3.4.2 陵墓建筑——构造形式
    • 3.5 宗教建筑
      • 3.5.1 宗教建筑 概述
      • 3.5.2 佛教建筑
      • 3.5.3 道教建筑
      • 3.5.4 塔
      • 3.5.5 石窟
    • 3.6 园林艺术
      • 3.6.1 皇家园林
      • 3.6.2 私家园林
    • 3.7 书院建筑
      • 3.7.1 选址与环境营造
      • 3.7.2 自由的讲学
      • 3.7.3 祭祀文化
      • 3.7.4 岳麓书院
    • 3.8 祠堂建筑
    • 3.9 会馆建筑
    • 3.10 民居
      • 3.10.1 合院式民居
      • 3.10.2 天井院落式民居
      • 3.10.3 窑洞式民居
      • 3.10.4 干栏式民居
      • 3.10.5 土楼式民居
      • 3.10.6 碉楼式民居与毡包式民居
    • 3.11 桥
    • 3.12 牌坊
  • 4 古建筑保护问题
    • 4.1 古建筑保护问题 概述
    • 4.2 古建筑问题的根源
    • 4.3 消失的古建筑(上)
    • 4.4 消失的古建筑(下)
    • 4.5 外国实例
    • 4.6 本人保护作品
  • 5 阅读
    • 5.1 阅读
  • 6 问卷调查
    • 6.1 问卷调查
碉楼式民居与毡包式民居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即藏式民居,分布于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靠近西藏的藏区。如果说土楼式民居是因为防御的需要而产生的,而“碉楼式”反而不是因为防御的需要,仅仅是因为其造型像碉堡,上部小下部大的梯形体块,厚厚的墙壁,小小的窗洞,平屋顶,这种造型完全是因为气候条件的原因而产生的。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差大,气候条件复杂,因此居住建筑要尽可能使室内空气与外界隔绝,使外界气温变化的时候对室内影响较少。而这种使室内外空气相对隔绝的建筑就需要厚墙壁、厚屋顶、小窗洞,这就是碉楼式建筑的造型。

碉楼式民居的墙壁一般用土夯筑,或用土和石块混合垒筑,墙壁下部很厚,有时甚至厚达1米左右,往上逐渐减薄。平屋顶做法是先在墙上密密地平铺原木大梁,木梁上平铺厚厚的茅草,茅草上再铺盖粘土拍实,就像一层厚厚的棉被,有时为了防风吹再压上砖头石块。这种建筑能有效地适应高原地区特殊气候条件的生活需要。

藏族碉楼式民居









即俗称的“蒙古包”,主要分布于内蒙、新疆以及东北的广大草原牧区。一般人可能认为毡包式只能算是一种临时性居住设施,不能算建筑,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居住方式来看,其分布地域之广,使用人口之多,不能不说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民居形式。毡包式民居最大特点当然就是它的可拆卸,便于搬迁移动,最好地适应了游牧民族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需要。

                                         毡包式民居

在民居建筑中体现出来的地域特征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可以是建筑的平面布局的不同,可以是建筑的造型风格的差异,也可以是所用的建筑材料不一样等等。这些不同特点的产生可能有各方面的原因,有地理气候的原因;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因;还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历史的原因。

总之,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适应各种地理气候条件,适应各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活条件,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建筑形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