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告别便秘
1.6.7.2 艾灸疗法

第五章 自然疗法——全面调理不同证型的便秘

肠胃积热型便秘

肠胃积热型便秘是肠胃积热而导致的便秘,多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口干、口臭,腹满胀痛。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实。此型患者应忌食辛辣厚味,因为此类食物多能“助火邪”“耗真阴”,使津液亏少,大便燥结。辛辣厚味食物有辣椒、姜、羊肉、狗肉、鸡、鱼、酒等,热秘患者均应少吃。此类患者宜多用清凉润滑之物,因为凉能清热,润能通肠,热清肠润则大便通畅。热秘患者吃苹果、梨、黄瓜、苦瓜、白萝卜、芹菜、莴苣等都较相宜。推荐蜜甘蔗汁:蜂蜜、甘蔗汁各1杯,拌匀,每天早晚空腹饮。

按摩疗法

按揉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大肠俞穴约1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按摩】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用拇指指腹按压气海穴约30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支沟穴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支沟穴约30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揉按上巨虚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上巨虚穴约30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专家解析

大肠俞疏调肠腑,理气化滞;气海补气理气,益肾固精;支沟清理三焦,通腑降逆;上巨虚调和肠胃,通经活络。四穴配伍,可泻热导滞,对肠胃积热型便秘有很好的疗效。

刮痧疗法

刮拭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背部大肠俞穴,力度轻柔,以出痧为度,不可逆刮。

刮拭支沟穴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上肢支沟穴3~5分钟,以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曲池穴

【定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

【刮拭】以面刮法刮拭上肢肘部曲池穴,以出痧为度。

刮拭内庭穴

【定位】位于足背,当第2、第3趾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刮拭】以垂直按揉法按揉内庭穴,力度适中,以出痧为度。

专家解析

大肠俞理气化滞;支沟通腑降逆;曲池清热和营;内庭清胃泻火。

刮拭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刮拭】用面板法从上向下刮拭足三里穴,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三阴交穴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刮拭】以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下肢三阴交穴,力度适中,以出痧为度。

刮拭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以面刮法刮拭胃俞穴,力度适中,以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合谷穴

【定位】位于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刮拭】用平面按揉法按揉手背合谷穴力度适中,以潮红为宜。

专家解析

足三里健脾和胃;三阴交健脾理血;胃俞和胃消积;合谷通调肠胃。肠胃积热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刮痧疗法可清热消积、健脾益胃,缓解大便干结难解、腹胀、消化不良等病症。

拔罐疗法

拔罐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拔罐】把罐吸拔在脾俞穴上,留罐10~15分钟,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拔罐】把罐吸拔在大肠俞穴上,留罐10~15分钟,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拔罐】将罐吸拔在天枢穴上,留罐10分钟左右,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拔罐】把罐吸拔在胃俞穴上,留罐10分钟左右,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合谷穴

【定位】位于手背,当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拔罐】把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瘀血再起罐。

拔罐中脘穴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拔罐】先把罐吸拔在中脘穴上,然后反复闪罐20次左右,以皮肤潮红发紫出现痧点为止。

拔罐内庭穴

【定位】位于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拔罐】用三棱针点刺内庭穴,以微微出血为度,把罐吸拔在内庭穴上,留罐10分钟。

拔罐曲池穴

【定位】位于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

【拔罐】把罐吸拔在曲池穴位上,留罐10分钟,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专家解析

脾俞健脾和胃;大肠俞理气化滞;天枢理气健脾;胃俞和胃消积;合谷通调肠胃;中脘理气和胃;内庭清胃泻火;曲池清热和营。肠胃积热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拔罐疗法可清热泻火、通便导滞,缓解大便干结难解、腹痛、腹胀、口干等病症。

气机郁滞型便秘

气机郁滞型便秘,是气停滞不行而导致的便秘,多表现为排大便困难,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痞闷,甚则胀痛,大便或干或不干,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此型患者应忌收敛固涩之品,因为收敛易使气滞不畅,固涩能加重便秘,如白果、莲子、芡实、栗子、石榴等皆应少用。而宜用能行气软坚润肠之物,气行则腑气通,肠润则大便畅,如橘子、香蕉、海带、竹笋等可适当多用。《食医金鉴》中郁李仁粥,适于气秘者,颇有效验。可用郁李仁10~15克,粳米100克,将郁李仁捣碎,同粳米煮粥,代早餐服食。

按摩疗法

按揉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大肠俞穴约1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中脘穴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按摩】用中指指腹按压中脘穴约30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太冲穴

【定位】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此穴1~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气海穴约30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专家解析

大肠俞通调肠腑,理气化滞;中脘理气和胃,降逆利水;太冲平肝泄热,疏肝解郁;气海补气理气,益肾固精。四穴配伍,有顺气导滞的作用,对气机郁滞型便秘有很好的疗效。

艾灸疗法

灸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太冲穴

【定位】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到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支沟穴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到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到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专家解析

大肠俞通调肠腑,理气化滞;太冲平肝泄热,疏肝解郁;支沟清理三焦,通腑降逆;天枢理气健脾。四穴配伍,有顺气导滞的作用,对气机郁滞型便秘有很好的疗效。

刮痧疗法

刮拭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背部大肠俞穴,力度轻柔,以出痧为度,不可逆刮。

刮拭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以面刮法刮拭脾俞穴,以皮肤出痧为度。

刮拭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以面刮法刮拭胃俞穴,力度适中,以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刮拭】以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腹部天枢穴,可不出痧。

专家解析

大肠俞理气化滞;脾俞健脾和胃;胃俞和胃消积;天枢通调肠腑。四穴配伍,有顺气导滞的作用,对气机郁滞型便秘有很好的疗效。

拔罐疗法

拔罐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拔罐】把罐吸拔在大肠俞穴上,留罐10~15分钟,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拔罐】把罐吸拔在脾俞穴上,留罐10~15分钟,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拔罐】把罐吸拔在胃俞穴上,留罐10分钟左右,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肝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拔罐】把罐吸拔在肝俞穴上,以皮肤潮红发紫出现痧点为止。

拔罐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拔罐】将罐吸拔在天枢穴上,留罐10分钟左右,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太冲穴

【定位】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拔罐】把罐吸拔在太冲穴上,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要对穴位处皮肤进行消毒。

拔罐期门穴

【定位】位于第6肋间隙,正对着乳头。

【拔罐】将罐吸拔在期门穴上,留罐10~15分钟。

拔罐阴陵泉穴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拔罐】把罐吸拔在阴陵泉穴上,留罐10分钟,以局部皮肤有酸胀痛感为佳。

专家解析

大肠俞理气导滞;脾俞健脾和胃;胃俞和胃消积;肝俞疏肝理气;天枢理气化滞;太冲疏肝解郁;期门健脾疏肝;阴陵泉健脾理气。气机郁滞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拔罐疗法可疏肝健脾、理气通便,缓解大便难解、腹胀、胸闷等病症。

阴寒积滞型便秘

症状: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导滞。

按摩疗法

按揉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大肠俞穴约1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用两手拇指按在脾俞穴上,其余四指附着在肋骨上,按揉约2分钟。

按揉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用双手拇指按压胃俞穴1分钟,再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神阙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按摩】用手掌按揉神阙穴2~3分钟,力度适中,以局部透热为度。

专家解析

大肠俞理气导滞,通调肠腑;脾俞健脾和胃,降逆利水;胃俞和胃消积,理中降逆;神阙温阳救逆,健运脾胃。四穴配伍,有温里散寒、通便导滞的作用,对阴寒积滞型便秘有很好的疗效。

刮痧疗法

刮拭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背部大肠俞穴,力度轻柔,以出痧为度,不可逆刮。

刮拭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关元穴,力度微重,以出痧为度。

刮拭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脾俞穴,以皮肤出痧为度。

刮拭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胃俞穴,力度适中,以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腹部气海穴,力度由轻至重,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刮拭中脘穴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腹部中脘穴,可以用补法轻刮的方式来刮痧,直到出现痧痕为止。

刮拭上巨虚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刮拭】用面板法从上向下刮拭上巨虚穴,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刮拭】用面板法从上向下刮拭足三里穴,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潮红出痧为度。

专家解析

大肠俞理气导滞;关元培补元气;脾俞健脾和胃;胃俞和胃消积;气海理气助阳;中脘理气和胃;上巨虚通肠化滞;足三里健脾益胃。阴寒积滞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刮痧疗法可散寒止痛、通便导滞,缓解大便难解、小腹冷痛等病症。

艾灸疗法

灸中脘穴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神阙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专家解析

中脘和胃健脾;神阙温阳健脾;关元补气回阳;气海利气散寒;天枢调中和胃;脾俞健脾和胃;胃俞和胃消积;大肠俞理气化滞。阴寒积滞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艾灸疗法可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缓解大便秘结、小腹冷痛等病症。

气虚型便秘

症状:粪质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临厕排便困难,需努挣方出,挣得汗出短气,便后乏力,体质虚弱,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健脾升阳。

按摩疗法

按揉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用两手拇指按在脾俞穴上,其余四指附着在肋骨上,按揉约2分钟。

按揉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轻轻点按关元穴约2分钟,以局部有温热的感觉并持续向腹部渗透为有效。

按揉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气海穴约30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用双手拇指按压胃俞穴1分钟,再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专家解析

脾俞健脾和胃,益气利水;关元培补元气,清热利湿;气海补气理气,益肾固精;胃俞和胃消积,健脾降逆。四穴配伍,有补气润肠、健脾升阳的作用,对气虚型便秘有很好的疗效。

刮痧疗法

刮拭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背部大肠俞穴,力度轻柔,以出痧为度,不可逆刮。

刮拭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脾俞穴,以皮肤出痧为度。

刮拭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胃俞穴,力度适中,以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关元穴,力度微重,以出痧为度。

刮拭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气海穴,力度由轻至重,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刮拭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足三里穴,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血海穴

【定位】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血海穴,以局部皮肤发红或出痧为度。

刮拭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腹部天枢穴,可不出痧。

专家解析

大肠俞理气化滞;脾俞健脾益气;胃俞和胃消积;关元培补元气;气海补气理气;足三里理脾胃、调气血;血海健脾化湿;天枢理气健脾。气虚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刮痧疗法可健脾和胃、补气理气,缓解大便秘结或虽有便意却无力排出,便后乏力等病症。

艾灸疗法

灸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神阙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血海穴

【定位】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上巨虚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专家解析

大肠俞理气化滞;足三里理脾胃、调气血;关元培补元气;气海补气理气;神阙健运脾胃;脾俞健脾益气;血海健脾化湿;上巨虚理气和胃。气虚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艾灸疗法可补气理气、通便导滞,缓解大便干结,便后气短、乏力等病症。

血虚型便秘

血虚型便秘是指血虚伴有便秘的症状。症见大便干结,排出困难,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脉细。中医认为,血虚证多见于肝、心疾患。因此,补血养肝和补血养心应为血虚患者的主要滋补方法。但是,气虚可导致生血不足,所以在补血的同时应予补气,方可奏效。在食物中应选择具有通便作用的,还应忌食油腻厚味之物。常用的补血类食物有胡萝卜、桂圆、葡萄、红枣、菠菜、榛子、花生、黄豆、猪心、猪肝、牛肝、牛肉、羊肉、羊肝、羊胫骨和脊骨、鸡肝、牛筋、鹿肉、母鸡肉、鸡蛋黄、活鱼、羊奶、火腿、黄鳝、鲨鱼肉、枸杞子叶、红糖、蜂蜜、莲子、小麦等。补血类食物常与补血、补气、补心类药物配成药膳,以增补血功能。这些药物主要有熟地黄、当归、阿胶、何首乌、白芍、枸杞子、鸡血藤、柏子仁、甘草、五味子、黄芪、人参、党参等。推荐何首乌粥,具体做法:红枣3~5枚,何首乌30~60克,粳米100克,红糖或冰糖适量。先将何首乌放入砂锅内煎煮后去渣取汁,同粳米、红枣同入砂锅内煮粥,粥熟时,放入红糖或冰糖调味,再煮1~2分钟即可。每天1~2次。适用于血虚便秘者。桑椹子粥,具体做法:桑椹子50克,大米100克,红糖适量。先把桑椹子和大米洗净后共入砂锅煮粥,粥熟时加入红糖。每天早晚服用。尤其适用于产后血虚型便秘者。

按摩疗法

按揉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大肠俞穴约1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用两手拇指按在脾俞穴上,其余四指附着在肋骨上,按揉约2分钟。

按揉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用双手拇指按压胃俞穴1分钟,再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按摩】用拇指按顺时针方向按揉足三里穴约2分钟,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专家解析

大肠俞通调肠腑,理气化滞;脾俞健脾和胃,理气统血;胃俞和胃消积,理中降逆;足三里理脾胃,调气血。四穴配伍,有养血润肠的作用,对血虚型便秘有很好的疗效。

刮痧疗法

刮拭足三里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足三里穴,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血海穴

【定位】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血海穴,以局部皮肤发红发热或出痧为度。

刮拭三阴交穴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下肢三阴交穴,力度适中,以出痧为度。

刮拭照海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刮拭】用平面按揉法刮拭照海穴,至皮肤发红、出痧为止。

刮拭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关元穴,力度微重,以出痧为度。

刮拭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气海穴,力度由轻至重,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刮拭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脾俞穴,以皮肤出痧为度。

刮拭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胃俞穴,力度适中,以潮红出痧为度。

专家解析

足三里调气血,健脾胃;血海调经统血;三阴交健脾理血;照海调经止痛;关元培补元气;气海益气调经;脾俞健脾统血;胃俞和胃消积。血虚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刮痧疗法可理血养血、润肠通便,缓解大便干结、腹痛、腹胀面色萎黄等病症。

艾灸疗法

灸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神阙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血海穴

【定位】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2次,每次灸2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专家解析

脾俞健脾理血;关元培补元气;气海益气调经;胃俞和胃消积;神阙健运脾胃;足三里调气血,健脾胃;血海调经统血;大肠俞通调肠腑。血虚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艾灸疗法可养血活血、润肠通便,缓解大便干结难解、腹胀、面色苍白、失眠等病症。

阴虚型便秘

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肠,通便。

按摩疗法

按揉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大肠俞穴约1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照海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按摩】用拇指指腹用力按揉照海穴100~200次,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水道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按摩】用双手拇指按揉水道穴,每次50下左右,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上巨虚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上巨虚穴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专家解析

大肠俞通调肠腑,理气化滞;照海滋阴益肾,增液润肠;水道滋阴清热,调理二便;上巨虚通肠化滞,理脾和胃。四穴配伍,有滋阴润肠的作用,对阴虚型便秘有很好的疗效。

刮痧疗法

刮拭三阴交穴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下肢三阴交穴,力度适中,以出痧为度。

刮拭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足三里穴,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照海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刮拭】用平面按揉法刮拭照海穴,至皮肤发红、出痧为止。

刮拭太溪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刮拭】用角刮法刮拭太溪穴,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脾俞穴,以皮肤出痧为度。

刮拭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胃俞穴,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背部大肠俞穴,力度轻柔,以出痧为度,不可逆刮。

刮拭上巨虚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上巨虚穴,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潮红出痧为度。

专家解析

三阴交益肾平肝;足三里理脾胃,调气血;照海滋阴益肾;太溪清热益肾;脾俞健脾益胃;胃俞和胃消积;大肠俞通调肠腑;上巨虚通肠化滞。阴虚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刮痧疗法可滋阴益肾、清热通便,缓解大便燥结、腹痛、潮热等病症。

拔罐疗法

拔罐照海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拔罐】把罐吸拔在照海穴上,留罐10分钟,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太溪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拔罐】把罐吸拔在太溪穴上,留罐10分钟,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三阴交穴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拔罐】将罐吸拔在三阴交穴上,留罐10分钟左右,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瘀血再起罐。

拔罐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拔罐】把罐吸拔在足三里穴上,留罐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瘀血再起罐。

拔罐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拔罐】把罐吸拔在脾俞穴上,留罐10~15分钟,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拔罐】把罐吸拔在胃俞穴上,留罐10分钟左右,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拔罐】将罐吸拔在天枢穴上,留罐10分钟左右,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拔罐】把罐吸拔在大肠俞穴上,留罐10~15分钟,拔至皮肤潮红为止。

专家解析

照海滋阴益肾;太溪滋阴清热;三阴交益肾平肝;足三里调气血,理脾胃;脾俞健脾和胃;胃俞和胃消积;天枢调中和胃;大肠俞理气化滞。阴虚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拔罐疗法可滋阴清热、健脾益胃,缓解大便干结难解、腹痛、潮热、盗汗等病症。

阳虚型便秘

症状:大便或干或不干,皆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㿠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痛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润肠。

按摩疗法

按揉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气海穴约30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按揉神阙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按摩】用手掌按揉神阙穴2~3分钟,力度适中,以局部透热为度。

按揉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轻轻点按关元穴约2分钟,以局部有温热的感觉并持续向腹部渗透为有效。

按揉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压天枢穴约30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觉为佳。

专家解析

气海益气助阳,补肾固精;神阙回阳固脱,健运脾胃;关元培肾固本,补气回阳;天枢调中和胃,理气健脾。四穴配伍,有温阳润肠的作用,对阳虚型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刮痧疗法

刮拭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背部大肠俞穴,力度轻柔,以出痧为度,不可逆刮。

刮拭足三里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足三里穴,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脾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脾俞穴,以皮肤出痧为度。

刮拭胃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胃俞穴,力度适中,以潮红出痧为度。

刮拭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刮拭】以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腹部天枢穴,可不出痧。

刮拭中脘穴

【定位】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位。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腹部中脘穴,可以用补法轻刮的方式来刮痧,直到出现痧痕为止。

刮拭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下3寸。

【刮拭】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关元穴,力度微重,以出痧为度。

刮拭气海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刮拭】用面刮法刮拭腹部气海穴,力度由轻至重,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专家解析

大肠俞通调肠腑;足三里扶正培元;脾俞健脾和胃;胃俞和胃消积;天枢理气化滞;中脘和胃降逆;关元培补元气;气海益气助阳。阳虚型便秘患者使用以上刮痧疗法可益肾壮阳、润肠通便,缓解大便干结难解、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病症。

艾灸疗法

灸大肠俞穴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关元穴

【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 ~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神阙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艾灸】艾条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专家解析

大肠俞通调肠腑,理气化滞;足三里扶正培元,健脾益胃;关元培肾固本,补气回阳;神阙回阳固脱,健运脾胃。四穴配伍,有温阳润肠的作用,对阳虚型便秘有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