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告别便秘
1.2.2.3 中西医结合探讨便秘的发病原因
中西医结合探讨便秘的发病原因

如上所言,中西医都从病因到发病给予便秘系统的认识,并且有暗合之处。贯通中西医所阐述的理论,就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而最终除疾解患。鉴于此,通过分析整理了中西医的相关论述,治疗本病的关键是要明晰便秘之成的原因,具体病位所在,对因治疗,治病求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1)粪便形成。西医认为粪便的形成,是食物在消化道经消化吸收后,剩余的食糜残渣运抵结肠,在结肠内大部分的水及电解质再被吸收,最后形成粪团,输送至乙状结肠及直肠而排出体外。这里,中医学的认识相同,是饮食入胃,经胃之腐熟,脾之运化,吸收其精微之后,所剩之糟粕而为大便,主要责之于胃脾的腐熟运化功能,“胃气失降”“脾失健运”,糟粕内停而成便秘。张仲景以胃气不能下行,列承气汤承胃气下行而通大便;以“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列“脾约”一证,认为其病与寒、热、气滞有关。

(2)粪便排出。现代医学将排便过程说得很明确,具体来说,粪团在直肠内聚积膨胀产生机械性刺激,当其超过一定阈值时引起便意冲动,冲动经盆腔神经,腰骶脊髓排便中枢,再传入大脑皮质。当大脑响应此冲动,则产生一系列的排便反应,包括直肠平滑肌的推动收缩,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骨盆底肌提升腹肌与膈肌收缩,使腹压增高等,最后将粪便排出体外。睡醒及餐后结肠的动作电位活动增强,结肠蠕动增加,粪便向前推进,常引起便意,参合的便意是由胃结肠反射引起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所谓“变化”就是指水谷精微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最后传入大肠变为粪便排出,故大肠传导失职可引起便秘。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肺失清肃,大肠气分失调,影响大肠传导功能亦能引起便秘。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说:“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石室秘录·大便燥结》曰:“大便秘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治疗上可以通过宣降肺气以助大肠传导。

(3)粪便控制。这一期包括了盆腔神经、腰骶脊髓排便中枢、大脑皮质、直肠平滑肌、肛门括约肌,以及骨盆底肌、腹肌、结肠蠕动等都参与的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医学将这一部分也归结到大肠的传导功能里了,其中也包括了前面说到的肺,以及一些肾的功能影响在里面。如肾为水火之脏,司元阴元阳,如肾精失固,可由津少而引发肠燥终成肾虚便秘,多用济川煎一类的方剂治疗,肾在窍为二阴,其中后阴即为肛门。粪便的排泄是大肠的转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不全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治疗上可以补肾气、滋肾阴、壮肾阳。

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尤为重要,只有明辨病因尤其病位,才能因时制宜,或补,或泻,或降,或活血等以求药到功至。中医理论中十分强调饮食生活调理的重要性,如《千金要方·食治方》云:“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夫为医者,当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服药同时当始终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改变排便中看书看报的习惯。不必过于追求定时排便,以免加重心理负担,使肠道蠕动受到不良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