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35.1 胀病的产生
胀病的产生

黄帝问:气运行不畅则常使人发生胀病,病气存在于血脉中呢,还是在脏腑内?岐伯回答说:血脉、脏、腑三者都存有病气,但都不是胀病的根源部位。黄帝说:想听你讲一下胀病产生的部位。岐伯回答说:胀病都产生于脏腑之外,向内排斥挤压脏腑,向外扩张胸胁,使皮肤发胀,所以叫作“胀病”。

黄帝说:五脏六腑皆居于胸胁和腹腔内,就好比珍贵之物藏于匣匮,各依次有其所属的位置,名称不同只是被放置在同一个地方而已,虽然同属于一个地方但它们的功能却各不相同,很想听你讲讲其中的缘故。岐伯回答说:胸腹是五脏六腑的外廓;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是水谷之气的仓库;咽喉和小肠是运送水谷的通道;消化道的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五个窍门,就像闾巷邻里的门户一样;廉泉和玉英是津液运行的通路。所以说,五脏六腑各有其固定的位置,界线分明,发病后也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营气在脉内顺行,而卫气在脉外逆行,就会发生脉胀;卫气并入脉中循行于分肉之间,就会发生肤胀。治疗时,应采用泻法针刺其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若发胀部位距足三里穴比较近,就针刺一次;比较远,就针刺三次。不论是虚证还是实证,胀病产生时就应该立即用泻法外泄其内在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