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34.1 气乱于五脏
气乱于五脏

黄帝问:什么叫作“相逆而乱”?岐伯回答说:清气不升却下扰于阴,浊气不降却上扰于阳,营气顺脉而行,卫气则逆脉而行,从而导致清气浊气相互干扰,乱于胸中,称为“大悗”。所以气乱于心时,则心烦意乱,沉默不言,低头静伏;气乱于肺时,则前俯后仰,喘喝有声,两手交叉于胸部以呼气;气乱于肠胃时,则上吐下泻;气乱于手臂胫部时,则四肢酸软无力而厥冷;气乱于头时,则厥气上逆,头重脚轻,头晕目眩。

黄帝问:对五乱病症的针刺治疗规律可循吗?岐伯回答说:五乱病症的产生与治疗皆有一定的规律,审察和掌握这些规律,是保养身体的制胜法宝。黄帝说:好。我很想听听你讲这些规律。岐伯说:气乱于心的,取手少阴心经的腧穴神门及手厥阴心包络经的腧穴大陵这两个穴位以刺之;气乱于肺的,取手太阴肺经的荥穴鱼际和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太溪以刺之;气乱于肠胃的,取足太阴脾经腧穴太白和足阳明胃经腧穴陷谷这两个穴位以刺之,若不愈的,可再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气乱于头的,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和大杼穴这两个穴位以刺之,若不愈的,可再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和腧穴束骨;气乱于手臂足胫的,先针刺局部郁结的血脉,泻其瘀血,然后再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二间、腧穴三间及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液门、腧穴中渚以治疗上肢的病变,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腧穴陷谷及足少阳胆经的荥穴侠溪、腧穴临泣以治疗下肢的病变。

黄帝问:怎样运用补泻的手法呢?岐伯回答说:缓慢地进、出针,以引导经气使之归顺,这种手法称为“导气”。由于这种补泻手法轻巧无形,又称为“同精”。五乱病症的产生既非邪气有余所致,也非正气不足所致,而是气机逆乱所导致的。黄帝说:这些道理讲得很合乎情理,论述也十分精辟清楚,让我把它记在玉版上,就叫作“治乱”吧!

五禽戏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研究了虎、鹿、猿、熊、鹤五种禽兽的生理机能和活动特征,并结合人体的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创编而成的一套独具特色的导引术,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