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23.2 不同表现的热病的治疗
不同表现的热病的治疗

患热病的人,先有皮肤痛、鼻塞、面部浮肿症状的,是热伤皮毛,治疗的时候应该浅刺各经的皮部,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镵针),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中,选择有关穴位针刺。要是鼻生小疹,也是邪伤皮毛的表现,属肺经患病,因肺合皮毛,因此治疗要从肺经入手。但是治疗的时候,不能针刺属火的心经腧穴,因为火热属心,心火克制肺金。

热病刚开始的时候,会感到身体艰涩不爽,心中烦闷并发热,唇燥咽干,应当刺其血脉,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镵针),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中,选择与脉有关的穴位针刺。要是腹胀,口中干燥,出冷汗,这也是邪在血脉,因心主血脉,因此当治疗心经的腧穴。但是治疗的时候,不能刺治属水的肾经腧穴,因为肾水能克制心火。

热病如果表现为咽干、口渴喜饮、易受惊吓、不能安卧等症状,就是邪在肌肉的病变,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六针(圆利针),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中,选择与肌肉有关的穴位针刺。如果眼角色青,属于脾经的病变,因脾主肉,所以治疗时应当针刺肌肉,也就是从脾经入手。但是治疗的时候,不能刺治属木的肝经腧穴,因为肝木能克制脾土。

热病如果表现为面色青、头痛、手足躁动等,就是邪客于筋的病变,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中,选择与之有关的穴位针刺。要是脚不能走路,泪流不止,属于肝经的病变,肝主筋,所以治疗时应当针刺到筋,也就是从肝入手。但是治疗的时候,不能刺治属金的肺经腧穴,因为肺金能克制肝木。

偏枯与风痱

偏枯就是我们常说的半身不遂。偏枯和风痱皆由风邪入侵,导致营卫之气运行失常,真气去而邪气独留,经气瘀滞,但两种疾病的发展程度和表现又有不同。

热病如果表现为惊悸多次发作、手足抽搐、精神狂乱等,就是邪热入心的病变,治疗时应该深刺直到血络,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迅速将多余的邪热排出。如癫病发作的时候毛发脱落,属于心经的病患,心主血脉,所以治疗时应当针刺血脉,也就是从心入手。但是治疗的时候,不能刺治属水的肾经腧穴,因为肾水能克制心火。

热病如果表现为身体酸重、周身骨节疼痛、耳聋、双目常闭不开等症状,就是邪热入肾的病变,治疗时应深刺到骨头,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中,选择与骨头有关的穴位针刺。要是骨病而不能进食,咬牙,两耳变青,属于肾经的病患,肾主骨,所以治疗时应当刺入到骨头,也就是从肾入手。但是治疗的时候,不能刺治属土的脾经腧穴,因为脾土能克制肾水。

热病如果表现为不知疼痛,耳聋,四肢不能灵活收放,口干,且阳气偏盛的时候发热,阴气偏盛的时候发冷,这就是邪热已经深入到了骨髓,是死证,不能救治。

热病如果表现为头痛,眼周的筋脉抽搐作痛,经常出鼻血,就是厥热病,是热邪逆于上的病症,治疗的时候应用九针当中的第三针(鍉针),根据其病情的虚实,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胃肠灼热的,那是邪热在脾胃所造成的,治疗的时候可以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刺脾胃二经的腧穴和下部的各足趾间的穴位,同时还可以针刺胃经的络脉,调治脾胃,得气为佳。

热病表现为脐周围突然疼痛,胸胁胀满,这是邪在足少阴、太阴二经的表现,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涌泉穴与阴陵泉穴,又可针刺舌下的廉泉穴。

热病如果出汗以后,脉象表现为安静柔顺的,是阳证得阳脉,脉证相合,说明可以继续发汗,治疗时应用针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大都、太白穴,用泻法刺治就可消热,如用补法则可以继续发汗。要是汗出太多的,针刺内踝上的三阴交穴,就可以将汗止住。

热病如果出汗以后,脉象仍然表现为躁盛的,这是阴脉虚弱已极的征象,为死证;如出汗之后脉象平静安顺的,是顺证,预后良好。热病脉象躁盛,但是已不能出汗的,是阳脉偏亢已极的征象,为死证;脉象躁盛,但发汗之后脉象马上表现为平静的,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