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20.1 病邪在五脏的表现与治疗
病邪在五脏的表现与治疗

病邪在肺,就会有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逆而喘、出汗的症状,并因剧烈咳嗽而引起肩背疼痛。治疗时应取胸部中部和外侧的腧穴,以及背部的第三胸椎旁的肺腧穴,针刺之前先用手快速地按压,患者有了舒适感以后再将针刺入,然后再取缺盆正中间的天突穴,用来驱散肺中的邪气。

病邪在肝,就会有两胁疼痛、中焦脾胃寒气偏盛的症状,且肝藏血,肝病会有瘀血停留积滞在体内,使得肝气不足以养筋,行走时就会出现小腿抽筋的现象,关节有时也会肿痛。治疗时应取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穴,用来引导郁结之气向下运行,便可缓解胁痛;补足三里穴用来温胃暖中,同时针刺本经的脉络以散除其中的瘀血,再刺双耳后的青络,以缓解牵引痛。

邪气在脾胃,就会有肌肉疼痛的症状。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那么胃腑阳热的邪盛会使人感到胃中灼热,从而导致消化加快,容易饥饿;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那么就会使人感到脾气虚寒,导致肠鸣腹痛;如果阴气和阳气都有余,就会导致邪气偏盛;如果阴气阳气都不足,就会导致正气不足,从而病发寒热。但不论是寒是热,都可以用针刺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的方法来进行调治。

邪气在肾,就会有骨痛、阴痹的症状。阴痹,就是身体疼痛的地方不固定,即使用手按压也不能确定疼痛的具体部位,会腹胀,腰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项都出现屈伸不利的疼痛,而且经常感到眩晕。治疗时应取涌泉、昆仑两穴,如果伴有瘀血的现象就用针刺使其出血。

邪气在心,就会心痛,情绪悲伤,时常有眩晕甚至昏倒的症状。治疗时应根据其阴阳气血的有余和不足,来确定如何取本经的腧穴,用补虚泻实的方法进行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