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13.12 手少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手少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手少阴心经的经筋,起于手小指的内侧,循指上行结于掌后小指侧高骨,再上行结于肘的内侧,上行入腋下,与手太阴经筋相交叉,挟行于乳内,结于胸中,沿贲部下行系于脐部。

手少阴心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病”。上肢的筋有病,肘部牵急,屈伸不利。总的来说,手少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或积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和疼痛。治疗本病应采用火针疾刺疾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病部的痛点为腧穴。若病已发展成伏梁而出现吐脓血的,为脏气已损、病情加剧的死证。大凡经筋的病,遇寒则筋拘急而反折,遇热则筋弛缓不收,阳痿不举。背部的筋挛急,则脊背向后反张;腹部的筋挛急,则身体向前弯曲而不能伸直。焠刺的方法是用于因寒而筋急的病症,如因热而筋弛缓不收的,就不能用火针。这种病叫“季冬痹”。

足阳明经筋和手太阳经筋拘急,会发生口眼歪斜,眼角拘急时,不能正常地视物。治疗这些症状,都应采用上述的焠针劫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