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11.1 十二经脉的别经
十二经脉的别经

足太阳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别行一道入于腘窝中,与足少阴经脉合而上行。另一条上行到尻下五寸处,再向上别行进入于肛门,并向内行于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腑,散行至肾脏,此后再沿着脊柱两旁肌肉的内部向上走行,到达心脏所在的部位,然后就进入心并分散于心的内部;其直行的,从脊柱旁肌肉上行出于项部,复属于足太阳本经经脉,内外合为一经。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在本经之外别行的一条正经。

足少阴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至腘窝中,别出一脉与太阳经相合并,上行至肾,当十四椎处出属带脉;其直行的部分,从肾脏上行而系于舌根部,然后再向外走行至项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相会合。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一合。这种表里两经相合的关系,都是由各条阴经之经别上行并联系于与其相表里之阳经的正经而形成的;其他表里经的相配关系也莫不如此。所谓的经别,其实也都是正经。

足少阳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上行绕于髀部而入阴毛处,与足厥阴经脉合并;其别出一脉入季胁间,循行胸内,入属本经胆腑,散行于肝,向上贯穿心部,上行挟咽喉两旁,出于腮部及颔中,散于面部,系于目系,与足少阳本经会合于外眼角。

足厥阴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自足背别行,上行至阴毛处,与足少阳别行的正经相合,向上循行。这是阴阳表里相配合的第二合。

足阳明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上行髀部,再向上进入腹中,入属本经胃腑,散行至脾脏,并上通于心,上行沿咽部出于口,再上行至鼻梁及眼眶下方,系于目系,与足阳明本经相合。

足太阴脾经别行的正经,也上行至髀部,而与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与足阳明胃经之别行的正经共同向上走行,络于咽部,贯入舌本。这就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手太阳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自下而上行,从肩后骨缝别行入于腋下,走入心脏,系于小肠本腑。

手少阴心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入到腋下三寸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脏,由此再上行至喉咙,出于面部,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内眼角处。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四合。

手少阳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从人体最高处的头顶,别行入于缺盆,下走三焦本腑,散于胸中。

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下行至腋下三寸处,由此再入于胸中,别走联属于三焦本腑,此后再沿着喉咙向上走行,出于耳后,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会合于完骨的下方。这是阴阳表里相配合的第五合。手阳明大肠经别行的正经,从手部分出并向上走行,到达于胸部,之后再沿着侧胸与乳部的中间,别行出于肩髃穴所在的地方,由此再向上进入柱骨,其后再向下走行至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继而再折返向上,联属于肺脏,并沿着喉咙向上出于缺盆部,而最终与手阳明大肠经的本经相会合。

手太阴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别出入于渊腋部手少阴经之前,入肺本脏,散行于大肠,上行出于缺盆,沿喉咙,再与手阳明经相合。这就是手阳明小肠经与手太阴肺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