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10.11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胆的经脉叫“足少阳经”,起于外眼角,上行到额角,再折向下转至耳后,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达肩上,再交叉行至手少阳经的后面,入于缺盆。它的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再出行至耳的前方,到达外眼角的后方。又一支脉,从外眼角处分出,下走大迎穴,会合手少阳经至眼眶下方,再下行经颊车,于颈部与本经前入缺盆之脉相合,然后向下进入胸中,穿过隔膜,与本经互为表里的肝脏相联络,联属于胆腑,再沿胁内下行,经小腹两侧的气街,绕阴毛处,横行进入环跳穴。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部下行至腋部,再沿着胸部经过季胁,与前一支脉会合于环跳穴所在的部位,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到达膝外侧后,下行经腓骨前方,直至外踝上方之腓骨末端的凹陷处,再向下出于外踝的前方,沿着足背进入足第四趾的外侧端。又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第二跖骨之间,行至足大趾末端,又返回穿过爪甲,出爪甲后的三毛(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口苦、时常叹气、胸胁部作痛以致身体不能转动等症状。病重的面色灰暗无光泽,全身皮肤枯槁,足外侧发热,这叫作“阳厥”。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主治骨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头痛,颔部疼痛,外眼角痛,缺盆肿痛,腋下肿胀,腋下或颈部病发瘰疬,自汗出而战栗怕冷,疟疾,胸、胁、肋、大腿、膝盖等部位的外侧直至小腿外侧、绝骨、外踝前等部位以及胆经经脉循行所经过的各个关节都发生疼痛,足第四趾不能活动。这些病症,属实的就用泻法,属虚的就用补法;属热的就用速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脉虚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一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