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10.8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肾的经脉叫“足少阴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出内踝前大骨的然谷穴下方,沿内侧踝骨的后面转入足跟,由此上行经小腿肚内侧,出腘窝内侧,再沿大腿内侧后缘,贯穿脊柱,联属肾脏,联络与本脏相表里的膀胱。其直行的经脉,从肾脏向上行,贯穿肝脏和横膈膜,而进入肺

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

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1),出于然谷之下(2),循内踝之后(3),别入跟中(4),以上踹内(5),出腘内廉(6),上股内后廉(7),贯脊属肾(8),络膀胱(9),其直者:从肾(10),上贯肝、膈(11),入肺中(12),循喉咙(13),挟舌本(14),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15),

本经脉联系的脏腑器官:肾、膀胱、肝、肺、心。

名词解释

邪走:“邪”通斜。脏,再从肺脏沿着喉咙上行并最终挟于舌的根部。另有一条支脉,从肺脏发出,联络于心脏,并贯注于胸内,而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接。

由于外邪侵犯本经所发生的病变,为虽觉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黑而无华、咳吐带血、喘息有声、刚坐下就想起来、两目视物模糊不清、心像悬吊半空而不安。气虚不足的,就常常会有恐惧感,发作时,患者心中怦怦直跳,就好像有人追捕他一样,这叫作“骨厥病”。

本经脉所主的肾脏发生病变,则出现口热,舌干,咽部肿,气上逆,喉咙发干而痛,心内烦扰且痛,黄疸,痢疾,脊背、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足部痿软而厥冷,好睡,或足心发热而痛。治疗上面这些病症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热的就用速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脉虚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要使用灸法的患者,应当增加饮食以促进肌肉生长,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调养,放松身上束着的带子,披散头发而不必扎紧,从而使全身气血得以舒畅。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