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10.6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小肠的经脉叫“手太阳经”,起于小指外侧的尖端,沿着手外侧的后缘循行而向上,到达腕部,过腕后小指侧高骨,直向上沿前臂后骨的下缘,出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再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再前行而相交于肩上,继而进入缺盆,深入体内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脏,沿咽喉下行,穿过隔膜至胃,再向下联属于本腑小肠。它的支脉,从缺盆沿颈上颊,至眼外角,转入耳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别行而出,走入眼眶下方,并从眼眶下方到达鼻部,然后再至内眼角,最后再从内眼角向外斜行并络于颧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由于外邪侵犯本经所发生的病变,为咽喉疼痛、颔部肿、头项难以转侧回顾、肩痛如被扯拔、臂痛如被折断。本经主治所发生的病变,则出现耳聋,眼睛发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后侧疼痛等症状。治疗上面这些病症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虚的就用补法;属热的就用速刺法,属寒就用留针法;脉虚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气虚,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