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10.4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脾的经脉叫“足太阴经”,起始于足大趾的末端,沿大趾内侧红色肉和白色肉的分界处,通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至足内踝的前面,再上行入小腿肚内侧,沿胫骨后方,穿过足厥阴经,复出足厥阴之前,此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属脾络胃,再上穿过横隔膜,挟行咽喉,连舌根,散于舌下。它的支脉,在胃腑处分出,上行穿过膈膜,注入心中,而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变,为舌根运动不柔和、食后就呕吐、胃脘部疼痛、腹胀、经常嗳气,排出大便或矢气后,就觉得轻松如病减轻一样,但全身仍感觉沉重。足太阴脾经上的腧穴主治脾脏所发生的疾病,这些疾病会出现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饮食不下、心烦、心下掣引作痛、大便稀薄或下痢,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卧,勉强站立时,就会出现股膝内侧经脉所过之处肿胀而厥冷的病象。此外,还有足大趾不能活动等症状。这些病症,属实的就用泻法,属虚的就用补法;属热的就用速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脉虚陷的就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