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10.2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大肠的经脉叫“手阳明经”,起始于示指的指端,沿示指的上缘,通过拇指、示指歧骨间的合谷穴,上入腕上两筋凹陷处,沿前臂上方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前缘,上出于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上,再向前入缺盆联络肺,下膈又联属大肠。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齿龈中,其后再从口内返出而绕行至口唇旁,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会,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再上行挟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起于大指次指之端(1),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2),循臂上廉(3),入肘外廉(4),上臑外前廉(5),上肩(6),出髃骨之前廉(7),上出于柱骨之会上(8),下入缺盆(9),络肺(10),下膈(11),属大肠(12)。另外,手阳明经还有一分支:从缺盆上颈(13),贯颊(14),入下齿中(15);还出挟口,交人中左右,上挟鼻孔(16)。

此经脉联系的脏腑:大肠、肺。

名词解释

髃骨:髃读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会上:指侧边而言。

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变,为牙齿疼痛、颈部肿大。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口中干燥、鼻塞或流鼻血、喉头肿痛以致气闭、肩前与上臂疼痛、示指疼痛而不能活动。气有余的实证,为在本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上发热而肿;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发冷颤抖、不易恢复体温等病象。这些病症,属实的就用泻法,属虚的就用补法;属热的就用速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脉虚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