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10.1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

肺的经脉叫作“手太阴经”,起始于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联属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大肠腑,然后自大肠返回,循行环绕胃的上口,向上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再从气管横走并由腋窝部出于体表,沿着上臂的内侧,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内侧,再沿着前臂的内侧、桡骨的下缘,入寸口动脉处,前行至鱼际部,沿鱼际部边缘,出拇指尖端。另有一条支脉,从手腕后方分出,沿着示指桡侧直行至示指的前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变,为肺部气膨胀满、咳嗽气喘、缺盆部疼痛,在咳嗽剧烈的时候,病人常常会交叉双臂按住胸前,并感到眼花目眩、视物不清。这是臂厥病,由肺经之经气逆乱岁导致的一种病症。

本经所主的肺脏发生病变,可见咳嗽、呼吸急促、喘声粗急、心中烦乱、胸部满闷、上臂部内侧前缘疼痛厥冷,或掌心发热。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肩背部遇风寒而疼痛、自汗出而易感风邪,以及小便次数增多而尿量减少等症状。本经气虚,可见肩背疼痛、气短、小便颜色不正常等症状。治疗上面这些病症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起于中焦(1),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上膈(3),属肺(4)。从肺系横出腋下(5),下循臑内(6)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7),循臂内上骨下廉(8),入寸口(9),上鱼(10),循鱼际(11),出大指之端(12)。另外,手太阴肺经还有一分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此经脉联系的脏腑:肺、胃、大肠、肾。

名词解释

肺系:指喉咙。

臑内: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即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即肱三头肌部。

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廉:指侧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