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9.3 补泻方法的选择
补泻方法的选择

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三条经脉,都搏动于足大趾与次趾之间。针刺时,必须先审察清楚这三经的虚实情况,借以确定是采用补法还是泻法。如果属虚证但又施用了泻法,这叫作“重虚”,虚而又泻则会使病情更加严重。凡是用针刺治疗这些病症的,应用手指切按其脉搏,脉搏跳动坚实而急速的,就立即用泻法。若脉搏跳动虚弱而缓慢,就用补法,如果采用了与此相反的针法,则病情会日益加重。三经动脉所在的部位分别为:足阳明经在足背上,足厥阴经在足跗内,足少阴经在足跗下。

病变发生于膺部(胸之两侧),属于阴经的,应刺胸部的腧穴;病变发生于背部,属于阳经的,应刺背部的腧穴。肩膊部出现虚证的,就当取上肢经脉所属之腧穴来进行治疗。治疗重舌病,应用铍针刺舌的根柱部分,使其排出恶血。手指能弯曲而不能伸直的,乃筋病;能伸直而不能弯曲的,乃骨病。病在骨就应当治骨,病在筋就应当治筋。

针刺时,补泻方法的取舍应根据脉象的虚实来确定。脉象坚实有力的,应深刺之,出针后不要立即按其针孔,以使邪气尽量排除;脉象虚弱无力的,应浅刺之,以养护脉气,同时急速按其针孔,以防外邪侵入。针刺时,针下有坚紧而急速的感觉的是邪气来侵;若谷气到来,则针下会感觉徐缓而柔和。脉气充实的,当深刺,以外泄其邪;脉气虚弱的,当浅刺,以使精气不至于外泄,而养其经脉,只将邪气排出。针刺所有疼痛的病症,其脉象多表现为坚实有力,所以大多采用深刺法。

补泻的顺序

中医治病最注重整体,不仅力求祛除疾病,而且不能增加新病。所以针刺时,如果经脉之气一方虚弱,一方旺盛,必先补虚弱的经气,再泻旺盛的经气。

阴经的邪气旺盛而阳经的正气虚弱,应先用补法补足阳经的正气,再用泻法祛除阴经的邪气,如此可使阴阳之气得以调节至平衡。

阴经的正气虚弱而阳经的邪气旺盛,应先用补法补足阴经的正气,再用泻法祛除阳经的邪气,如此使阴阳之气得以调节至平衡。

腰以上的疾病,治疗时,可针刺其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两经的穴位;腰以下的疾病,治疗时,可针刺其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两经的穴位。病在上半身的,应针刺其下部身体的穴位;病在下半身的,应针刺其上部身体的穴位。病在头部的,应针刺其足部的穴位;病在腰部的,应针刺其腘窝的穴位。以上是循经远取之法。病在头部的,就会感觉头很沉重;病在手部的,会觉得手臂很沉重;病在足部的,会觉得双脚沉重。用针刺法治疗这些病症,应本着治病求根的原则,找出病变最初发生的部位实行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