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9.2 针刺的原理
针刺的原理

所有针刺的原理,都是以调节阴阳之气使之平衡为目的。所谓“补阴泻阳”,就是运用泻补法,补五脏不足的正气,泻入侵的邪气,如此这般,就会使人声音洪亮,气色更好,耳聪目明。若妄用了补泻法,就会适得其反,导致血气阻塞,不能正常运行。

所谓针下得气而有了疗效的,若继续采用泻法泻其邪气就会使原本就不足的经气更加虚弱,此时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同,但已变得虚软不坚了。假如坚实的程度恢复至从前,患者自我感觉已经康复,但实际上病根并没有除去,若继续施用补法补其正气就会使体内经气过盛,混以部分尚未祛除的邪气,导致气充而溢,此时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一样,却比先前更坚实有力,假如经过针刺,脉象大小如从前但不坚实,患者虽然自我感觉舒服了,但实际上病根仍没有除去。所以正确运用补泻法能使正气充实、邪气衰虚,病痛虽然不能随针即除,但病气必定会逐渐衰减。要想获得这样的针刺疗效,首先必须掌握十二经脉易发生的病症,然后才能深刻领悟到《终始》篇的内涵。总之,阴经阳经各有固定的循行部位,补虚泻实的原则不能错乱,同时,针治也应该按经取穴来治疗本经的病变。

针下得气时的表现

当患者的针刺部位有痛、胀、麻、重等感觉,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时,医者的刺手也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说明针下已经得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所有适于用针刺的疾病,都应当用刺皮肤、肌肉、分肉三种针刺深度不同的刺法,以引导谷气至而产生针感。由于邪气侵入体内经脉而导致邪气与正气相混合,致使阴经阳经改变了其固定的循行部位,气血运行的顺逆方向颠倒,脉象沉浮部位错位且与四时的升降沉浮不相适应,邪气久居体内淫溢流散,此皆可用针刺治疗。针刺时所用三刺法分别为,一刺至皮肤以祛除浅表的阳邪,二刺至肌肉以外泻阴分之邪气,三刺至分肉以引导谷气至,待谷气至就可以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指准确施用了补泻法而使正气充实、邪气衰退的表现,因此就知道谷气到了。经过针刺后,虽然邪气已经祛除但阴阳之气尚未调和至平衡状态,但已经可以推断其病即将痊愈。所以说正确运用补泻法能使正气充实、邪气衰虚,病痛虽然不能随针即除,但病气必定会逐渐衰减。

阴经的邪气旺盛而阳经的正气虚弱,治疗时,应先用补法补足阳经的正气,再用泻法祛除阴经的邪气,如此可使阴阳之气得以调节至平衡。阴经的正气虚弱而阳经的邪气旺盛,治疗时,就应先用补法补足阴经的正气,再用泻法祛除阳经的邪气,如此使阴阳之气得以调节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