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9.1 比较人迎脉和寸口脉,判断六经病变
比较人迎脉和寸口脉,判断六经病变

谨慎地遵循自然界万物的演变规律的,当首选《终始》。《终始》篇内的所有内容,皆以人体之十二经脉为纲纪,诊察脉口与人迎两处,借以了解五脏六腑之阴阳的虚实盛衰及平衡情况,如此这般,就大体上掌握了自然界的演变规律。所谓“平人”,即为没有得病的正常人。平人的脉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都是与四季的阴阳盛衰相适应的,气血在经脉内上下流通,往来不息,六经经脉内气血的运行既不结涩也不躁动。内在脏气与外在肢体,在四时寒温气候变化中,都能够保持均衡相称。经气空虚的病人,其脉口和人迎两处的脉象均软弱无力,并且其长度也达不到应有的尺寸。此种情况是由阴阳皆不足而引起的,单补其阳,则会导致阴气衰竭,单泻其阴,则阳气无所依附而脱泄。针对这种情况,只能用甘味的药物来慢慢调补,不可用大补大泻的汤剂去进行治疗,千万不能施用针灸。假使因为疾病日久未愈而采用泻法,就可能造成五脏之气受到损伤。

比较寸口脉、人迎脉,判断六经病变

诊脉是判断疾病的重要途径,切寸口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把寸口和人迎脉象进行比较,会得出更加确切的结果。

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一倍的,病在足少阳胆经;大一倍且一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两倍的,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大两倍且一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三倍的,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且一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四倍,且脉象跳动剧烈的现象叫“溢阳”,其原因是六阳盛极,而不能与阴气相交,又称为“外格”。

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一倍的,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且一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两倍的,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两倍且一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三倍的,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且一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的长度大于人迎脉四倍,且脉象跳动剧烈的现象叫“溢阴”,其原因是六阴盛极,而不能与阳气相交,又称为“内关”,内关是阴阳表里隔绝的死证。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脉象都大于平时四倍以上的,此时阴阳俱盛,互相格拒,叫作“关格”,出现关格之脉象,意味着阴阳不通,患者很快就会死亡。

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少阳胆经,治之应当外泻足少阳经而同时补其足厥阴肝经,按照泻法取两个穴位,补法取一个穴位的标准,每日针刺一次。在施针时,必先切人迎、寸口两处的脉象,了解其病势情形,若脉象表现为躁动不安,当针刺其上部穴位,直至脉气平和了为止。

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太阳膀胱经,治之当外泻足太阳膀胱经而同时补其足少阴肾经,按照泻法取两个穴位,补法取一个穴位的标准,每两天针刺一次。在施针时,必先切人迎、寸口两处的脉象,了解其病势情形,若脉象表现为躁动不安,也当针刺其上部穴位,直至脉气平和了为止。人迎脉的脉象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病在足阳明胃经,治之当外泻足阳明胃经而同时补其足太阴脾经,按照泻法取两个穴位,补法取一个穴位的标准,每天针刺两次。在施针时,必先诊察人迎、寸口两处的脉象,了解其病势情形,若脉象表现为躁动不安,当针刺其上部穴位,直至脉气平和了为止。

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厥阴肝经,治之当外泻足厥阴肝经而同时补其足少阳胆经,按照补法取两个穴位,泻法取一个穴位的标准,每天针刺一次。在施针时,必先切人迎、寸口两处的脉象以了解其病势情形,若脉象表现为躁动不安,当针刺其上部穴位,直至脉气平和了为止。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治之当外泻足少阴肾经而同时补其足太阳膀胱经,按照补法取两个穴位,泻法取一个穴位的标准,每两天针刺一次。在施针时,必先切人迎、寸口两处的脉象以了解其病势情形,若脉象表现为躁动不安,当针刺其上部穴位直至脉气平和了为止。寸口脉的脉象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是病在足太阴脾经,治之当外泻足太阴脾经而同时补其足阳明胃经,按照补法取两个穴位,泻法取一个穴位的标准,每天针刺两次。在施针时,必先切人迎、寸口两处的脉象以了解其病势情形,若脉象表现为躁动不安,当针刺其上部穴位,直至脉气平和了才停止。之所以每天可针刺两次,是因为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脉气都来自于被称之为“水谷之海”的胃,故多气多血。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脉象都比平时大三倍以上的,叫作“阴阳俱溢”,此时阴阳俱盛,若不加以治疗,则血脉闭塞,气血无法流通,盛溢于体内肌肉中,就会导致五脏俱伤。在这种情况下,施用针灸,就可能病上加病引发其他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