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4.5 五脏脉象的六种变化
五脏脉象的六种变化

黄帝问:缓、急、小、大、滑、涩六种脉象所对应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岐伯答:我先谈一下五脏所对应这些脉象的病变吧。

另外,古医书中还有脉大、脉小之说,但脉象的“大”和“小”只是一个“状物”的形容词,因为除了细、微、濡之外,其他脉象都可以区分大小。心脉急甚的为寒伤血脉,会发生筋脉痉挛牵引的病;心脉微急的为邪微,会见到心痛牵引后背,饮食不下。心脉缓甚的为心气热,会有神散而狂笑不止的症状;微缓的为气血凝滞成形,伏于心胸之下的伏梁病,其气上下窜行,能升能降,有时出现唾血。心脉大甚的为心火上炎,喉中如有物阻而梗塞不利;微大的为心脉不通的心痹,心痛牵引肩背,心脉上连目系,并时时流出眼泪。心脉小甚的为阳气虚,胃寒气上逆,呃逆时作;微小的为血少津枯,故发消瘅病。心脉滑甚的为阳盛有热,血热而燥,会时时口渴;微滑的为热在下,会见到热在于下的心疝牵引脐痛,并有小腹部肠鸣。心脉涩甚的为心气少,病人喑哑而不能说话;微涩的会有血溢而出现吐血、衄血、四肢厥冷、耳鸣和头部疾病。

肺脉急甚的为风气盛,是癫疾的脉象表现;微急的为肺有寒热,表现为倦怠乏力、咳嗽、唾血,咳时牵引胸部和腰背部疼痛,或是鼻中有息肉而导致鼻腔阻塞不通、呼吸不畅等症状。肺脉缓甚的为表虚不固,故经常出汗;微缓的则肺热叶焦,有手足软弱无力的痿病、瘘疮病、半身不遂以及头部以下汗出不止的症状。肺脉大甚的为火盛阴伤,会见到足胫部肿胀;微大的为烦满喘息而呕吐的肺痹病,其发作时会牵引胸背作痛,且怕见日光。肺脉小甚的为气虚,气虚不摄,所以引发腑气不固的泄泻;微小则出现善食善饥的消瘅病。肺脉滑甚的为实热,会见到喘息气急,肺气上逆;微滑的为热伤血络,会见到口鼻与二阴出血。肺脉涩甚的为血滞不行,会见到呕血;微涩的为气滞而形成的鼠瘘病,多生于颈项和腋下,难以支撑上部重压,所以下肢常常会感到酸软无力。

肝脉急甚的为肝气旺盛,恶语伤人,易怒少喜;微急的为肝气积于胁下所致的肥气病,其状隆起如肉,又好像倒扣着的杯子。肝脉缓甚的为热气上逆,会见到时时呕吐;微缓的为水积胸胁而小便不利的水瘕痹病。肝脉大甚的为肝气郁盛而内发痈肿,经常呕血和衄血;微大的则为肝痹病,其病会见到阴器收缩,咳嗽时牵引小腹部作痛。肝脉小甚的为血少而口渴多饮;微小的为阴虚血燥,故发消瘅病。肝脉滑甚的为热壅于经,故表现为阴囊肿大的溃疝病;微滑的为肝火在下,故发遗尿病。肝脉涩甚的为气血阻滞,是水湿溢于肢体的溢饮病;微涩的为气血不足,筋脉拘挛不舒,故出现抽搐或挛急的筋痹病。

脾脉急甚的为手足抽搐;微急的为脾阳虚,是膈中病,脾不运化,会因脾气不能上通而致饮食入胃后又吐出,大便多泡沫。脾脉缓甚的为脾热,四肢痿软无力而逆冷;微缓的为风痿病,四肢萎废不用,因病在肌肉而不在内脏,所以神志清楚,好像没病一样。脾脉大甚的为阳气亢逆,病状表现为猝然昏倒;微大的为疝气病,其病乃是由脾气壅滞而导致的,腹中有大脓血且在肠胃之外。脾脉小甚的为中阳不足,故发寒热;微小的为内热消瘅。脾脉滑甚的为湿热内盛,故发阴囊肿大和小便不通的病症;微滑的则湿热郁久生虫,故肠内有蛔虫等寄生虫,虫毒引起腹部发热。脾脉涩甚的为气滞血伤,是大肠脱出的肠颓病;微涩的则会出现肠内溃脓,故大便时会便下脓血。

脉象(1)

脉象学说,是我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古代医学家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脉象知识,通过不同的脉象来反映人体脏腑的健康状态。

脉象(2)

脉象学说,是我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古代医学家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脉象知识,通过不同的脉象来反映人体脏腑的健康状态。

肾脉急甚的为病邪深入于骨,发为骨癫病;微急的为肾寒,故出现肾气沉滞以致失神昏厥的症状,以及肾脏积气的奔豚症,两足难以屈伸,大小便不通。肾脉缓甚的为阴不足,故腰脊疼痛不可仰;微缓的为肾气虚,故大便洞泄,或是食物下咽之后,还未消化便吐出。肾脉大甚的为阴虚火旺,故发阴痿不起;微大的为石水病,从脐以下至小腹部胀满,有重坠感,若肿满上达胃脘部,则为不易治疗的死证。肾脉小甚的是元气虚衰,故发洞泄病;微小的是精血不足,故出现消瘅病。肾脉滑甚的为有热,故发小便癃闭,阴囊肿大;微滑的为肾虚内热,其病患者能坐而不能起,站起则两眼昏花,视物不清。肾脉涩甚的为气血阻滞,会见到气血阻滞以致外发大痈;微涩的为气血不利,故出现妇女月经不调,或痔疮经久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