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3 第三 小针解
第三 小针解

本篇乃是古代巫医所作,《内经》将其用在这里,是借以宣传小针的神奇。本篇主要是对针刺道理的解读,是九针在实际治疗当中的应用。讲述了易陈、难人、粗守形、上守神、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等的具体含义。

所谓“易陈”,是指针刺的道理说起来容易。“难人”,是指针刺的精微之处难以使人十分明白。“粗守形”,是说水平低劣的医生只知道机械地拘守刺法。“上守神”,是说高明的医生能根据病人的血气盛衰虚实情况,分别予以补泻。“神客”,指正气与邪气相互抗争。“神”,指人体的正气。“客”,指致病的邪气。“在门”,指邪气是循着正气运行出入的门户而入侵人体的。“未睹其疾”,是说预先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没有弄清是什么病。“恶知其原”,是说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哪能知道何经有病和应取何穴位。

“刺之微在数迟”,是说针刺的微妙之处在于掌握针刺手法中进针、出针的快慢速度。“粗守关”,是指技术低劣的医生在针刺时只知拘守四肢关节部位的穴位来进行治疗,而不知道辨别血气的往来盛衰和正邪斗争胜负进退的情况。“上守机”,指高明的医生能观察和把握经气虚实的变化。“机之动不离其空中”,是指气机的活动情况都反应在腧穴之上,懂得气机的虚实变化情况。“空中之机,清净以微”,是说气机的变化很微妙,当针下已有得气的感觉时,还要仔细体察气的往来运行情况,不能失掉补泻的时机。“其来不可逢”,是说在邪气正盛的时候,不可迎其势采用补法。“其往不可追”,是说邪气已去而正气未复的时候,不可用泻法。“不可挂以发”,是说针下已有得气的感觉时,应该适时地运用针刺手法,不可有毫发差错,否则这种感觉容易消失。“扣之不发”,是说不知道及时正确地运用补泻手法,就会使血气损耗而邪气不能被祛除。

“知其往来”,是指了解气之往来有逆有顺、有盛有急的情况以便及时用针。“要与之期”,是说要知道气机变化的重要性而及时适当地进行针刺。“粗之阴”,是说水平低劣的医生,昏昧无知,不懂得气机变化的道理。“妙哉!工独有之”,是说高明的医生能够完全体察气机的变化和掌握针刺施行补泻的意义。“往者为逆”,是说邪去正衰,脉中之气虚而小,属逆证。“来者为顺”,是说正气尚足,形气阴阳平和,属顺证。“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是说知道疾病的顺逆,就可以准确地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了。“迎而夺之”,是说迎着经气运行的方向下针,为泻法。“追而济之”,是说随着经气运行的方向下针,为补法。所谓“虚则实之”,是说寸口脉虚弱应当用补法,以充实正气。“满则泄之”是说寸口脉满盛应当用泻法,以祛除邪气。“宛陈则除之”,是说经脉有久积的瘀血,应当用泻血法除去。“邪盛则虚之”,是说经脉中邪气盛时应当用泻法,使邪气随针外泄。“徐而疾则实”,是说缓慢进针而快速出针的为补法。“疾而徐则虚”,是说急速进针而徐缓出针的为泻法。“言实与虚若有若无”,是说用补法后可使正气充实,用泻法后可使邪气消失。“察后与先若存若亡”,是说根据各条经脉的虚实,来决定补泻手法的先后顺序,继而观察邪气已退还是仍旧滞留。“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是说采用补法要使病人感到正气充实而似有所得,采用泻法要使病人忽然感到轻松而似有所失。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是说风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上部而入,所以说“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是说人食水谷后,经过胃的消化和脾的吸收转化后,水谷的精气上注于肺,其中的浊物废料留于肠胃,如果不能适应寒温变化,饮食没有节制,肠胃就会发生疾病,浊气就不能下行,故说“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是说清冷潮湿之气伤人,大多先从足部开始发病,所以说“清气在下”。“针陷脉则邪气出”,是指风热邪气侵袭人体上部,在头部发病,应取头部经脉的腧穴治疗。“针中脉则浊气出”,是指肠胃的疾病,应取手足阳明经的合穴来治疗。“针太深则邪气反沉”,是说邪气在表浅部位的疾病,不宜深刺,如果深刺则使邪气随针深入人体,所以说“反沉”。“皮肉筋脉各有所处”,是说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部位,这些部位都是经络出现症候及主治的所在。

“取五脉者死”,是说病在内脏而脏气不足的,反用针大泻五脏阴脉的腧穴,会使五脏之气泄尽而导致死亡。“取三阳之脉者恇”,是说用针大泻手足三阳六腑的腧穴,致三阳经气亏败,使病人精神衰虚而不易恢复。“夺阴者死”,是说针刺尺部的五里穴,连泻五次,就会使五脏阴气泄尽而死亡。“夺阳者狂”,是说如果大泻三阳经的正气,就会令阳气耗散而使人发狂。

五轮八廓图

五轮八廓图就是通过眼睛的不同区域来反映脏腑的情况。如图所示,五轮和八廓分别对应人体不同的器官。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是说高明的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和眼睛的变化,再结合脉象的大小、缓急、滑涩,就能诊断出是什么病。“知其邪正”,是说能够知道疾病是由正邪还是虚邪所引起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是说在针刺时,用右手推,以使针进,用左手护持针身的这种进出针时左右两手不同的姿势和动作。“气至而去之”,是说施用补泻手法进行针刺时,下针后针下得气,待气机平和,就应该出针。“调气在于终始一”,是说运针调气时,一定要专心一意。“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是说周身三百六十五穴,都是络脉气血渗灌到全身筋骨皮肉各部去的通会之处。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是说五脏在内的精气已经竭绝,寸口的脉象微弱,按切也感觉不到,对这种阴虚证,针刺时,如果反取患者外在的病处和阳经的合穴,并留针来补在外的阳气,就会使阳气愈盛而阴气更加内竭,已经耗竭的五脏精气再经损耗,就必然会导致死亡。由于脏气已经耗尽,阴不生阳,无气以动,所以死时的表现非常安静。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就是说五脏在外的精气已经竭绝,寸口脉象微弱,轻取的感觉好像没有了,这是阳气衰绝的现象。针刺时,如果反取了患者四肢末梢部位的腧穴,并留针来补在内的阴气,就会使阴气更盛且已经虚衰的阳气内陷,阳气内陷就会发生厥逆,厥逆就必然会导致死亡。由于阴气有余,阴阳逆乱,所以患者在临死时有烦踝的表现。之所以要观察病人的眼睛,是因为五脏六腑的精气内盛,使目光有神,面部五色明润,所以其所发出的声音也必然洪亮。这里所谓声音的洪亮,是说所发出的声音和平常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