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2.2 针刺时病人的配合
针刺时病人的配合

在左右缺盆之间的正中线上,是任脉所行之处,此处的穴位叫天突穴。次于天突穴后第一行的动脉应手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次于天突穴后第二行是手阳明经的扶突穴;天突穴后第三行是手太阳经的天窗穴;天突穴后第四行是足少阳经的天容穴;天突穴后第五行是手少阳经的天牖穴;天突穴后第六行是足太阳经的天柱穴;天突穴后第七行是后项中央督脉的风府穴。腋内脉跳动处是手太阴经的天府穴。腋下三寸的地方是手厥阴心包经脉所行之处,此处穴位叫天池穴。

针刺上关穴时,要张口取穴而不能闭口,因为张口才有空隙;针刺下关穴时,要闭口取穴而不能张口,因为闭口下关穴处才有空隙;针刺犊鼻穴时,要屈膝取穴而不能伸足,因为屈膝空隙明显;针刺外关穴和内关穴时,前臂要伸展而不能弯曲,因为屈臂针就不能进去。

针刺中的留针

留针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气的目的。

静留针法

针下气至后,让其自然地留置穴内,不再运针,到时出针。多用于对针感耐受性较差的慢性、虚弱性患者。

动留针法

将针刺入腧穴后留置一定时间,留针时反复运针。多用于针后经气不至者,可边行针催气,边留针候气,直待气至。

留针必须排除以下几种情况

1.排除不适于留针的患者,如不能合作的儿童、惧针者、初诊者、体质过于虚弱者;

2.排除不宜留针的部位,如眼区、喉部、胸部等;

3.排除不适宜留针的病情,如尿频、尿急、咳喘、腹泻等类病症。

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位于喉结两旁的动脉搏动处,与之脉气相通的该经腧穴还分布在胸之两旁膺部。在人迎穴之外离曲颊一寸处,是手阳明经的扶突穴。手太阳经的天窗穴,在下额角下方动脉搏动的凹陷中,扶突穴后一寸处。足少阳经的天冲穴,在曲颊之后,沿天窗穴斜上。手少阳经的天牖穴,在耳后方完骨穴之上。足太阳经的天柱穴,在挟项后部大筋外侧沿发际的凹陷中。手太阴尺泽穴上三寸有动脉处,是手阳明经的五里穴,此穴是一个禁用针刺的穴位。如果误刺该穴,会使井、荥、输、经、合五腧穴所内行的脏气衰竭。

脏与腑阴阳相应,表里相合。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是传导糟粕、排泄粪便的腑;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是接收由胃所吸收消化后的水液和糟粕的腑;肝与胆相表里,胆是贮藏精汁的腑;脾与胃相表里,胃是接收消化五谷的腑;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是蓄积和排泄小便的腑。手少阴属于肾,肾又上连于肺,肺能通调水道,所以肾脏能统率三焦与膀胱两个水腑。三焦有疏通水道的作用,全身水液在此通行,它与膀胱相连。肺、心、肝、脾、肾五脏都各有一腑与之相表里,在六腑之中,唯有三焦没有脏来配合,是一个孤独的腑。以上就是六腑与五脏表里配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