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1.7 脏腑之十二原穴
脏腑之十二原穴

五脏之表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多出自两肘两膝的四肢关节部位。四肢肘膝关节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就应当取十二个原穴来治疗。因为这十二个原穴是全身三百六十五节禀受五脏的气化与营养而精气注于体表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其变化往往会反映到十二个原穴的部位上,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属的内脏,了解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情况了。五脏中的心肺位于膈上,膈上属阳。就心肺而言,肺是阳部的阴脏,故为阳中之少阴,其原穴出于太渊,左右共二穴;心是阳部的阳脏,故为阳中之太阳,其原穴出于大陵,左右共二穴。五脏中的肝、脾、肾三脏位于膈下,膈下属阴。三脏对比而言,肝是阴部的阳脏,故为阴中之少阳,其原穴出于太冲,左右共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故为阴中之至阴,其原穴出于太白,左右共二穴;肾居最下,是阴部的阴脏,故为阴中之太阴,其原穴出于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出于胸部之鸠尾,属任脉,只有一穴。肓的原穴,出于小腹之气海,也只有一穴。

名词解释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又名“十二原”。“原”为本原、原气(元气)之义。

十二经脉之原穴

以上五脏共十穴,加上膏和肓的各一穴,合计十二穴。这十二个原穴,都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所以可以用它们来治疗五脏六腑的各种疾病。凡是腹胀的病,都应当取足的三阳经经穴进行治疗;不化的泄泻,应当取足的三阴经经穴进行治疗。

五脏有病,就好比人的身上扎了刺,物体上有了污点,绳子上打了结,江河中遭淤塞一样。刺扎的时间虽然很久,但还是可以拔除的;污垢沾染的日子虽然很久,但还是可以洗掉的;绳子打上结扣的时间虽然很久,但还是可以解开的;江河淤塞的日子虽然很久,但还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认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善于用针的医生,其治疗疾病,就好像拔除扎刺、洗去污垢、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时间虽然很久,但依然能够治愈。说久病不能治的人,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针刺治疗各种热病,应当浅刺快刺,就好像用手去试探沸腾的汤水一样,一触即起;针刺治疗阴寒疾病,应当深刺留针,就好像旅人留恋着家乡,不愿走开那样。阴分出现热象的病人,应当取用阳明经的足三里穴进行治疗,准确刺入而不要懈怠,邪气退了便应出针,如果邪气不退,则应继续针刺。征候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在内的脏病,可取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穴进行治疗;征候出现在上部而属于在外的腑病,可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