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4.1.2 虚实补泻的原则
虚实补泻的原则

一般针法的运用原则是: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气血瘀结的则用破血行气法,邪气盛的则用攻邪法。《大要》说:徐缓进针而急速出针,则能使正气充实,这是补法;急速进针而徐缓出针,则能使邪气随针外泄,这是泻法。针下有气的为实,针下无气的为虚。通过考察病情的缓急,决定补泻的先后顺序。根据气的虚实,来决定留针或出针。所谓实与虚,就是对于正气虚的,采用补法,使患者感到若有所得;对于邪气盛的,采用泻法,使患者感到若有所失。

虚实补泻的要点,以运用九种不同的针具和手法最为奇妙,补泻的合适时机都可利用针刺的手法来实现。所谓泻法,就是要很快持针刺入,而得气后要缓慢地将针退出,并摇大针孔,在属阳的体表部位,通过针刺,使邪气随针外泄。若出针时按住针孔,就会使血气蕴蓄于内,郁血不能泄散,邪气也不能外出,这是一般所说的内温。所谓补法,就是指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进针,在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手法熟练轻巧,就像蚊虫叮在皮肤上的感觉,似有似无。出针时,要迅速,像箭离弦那样快,当右手出针时,左手应当随即按住针孔,使经气因此而留止,像把外面的门关起来一样,中气自然就充实了。应当要防止瘀血停留,若有瘀血,应及时除去。

持针的方法,以紧握针柄最为重要。进针时用右手拇、示、中三指夹持针具,下针要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在操作过程中,持针者精神要集中,注意针下的感觉,并留意观察病人,仔细审视血脉虚实,这样针刺就不会发生危险。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双目及面部神色的变化,以体察其神气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从而测知疾病的好坏和转归。如果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按切也感到坚实,下针时就应该避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