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61.9 虚实证的补泻原则
虚实证的补泻原则

黄帝问道:阴与阳相并合,气与血相并合,就形成了疾病,如何用针刺的方法治疗这些疾病呢?岐伯回答说:治疗这些疾病,应当取经脉上的穴位进行针刺。如果病变发生于血分,便采用深刺法针刺营分;如果病变在气分,便采用浅刺法针刺卫分,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高矮和四季的寒热、温凉来确定针刺的部位和针刺的次数。

黄帝问道:血与气已经发生并合,运行紊乱,疾病已经生成,阴阳失去平衡,或偏盛或偏衰,这时应该如何采用补法或泻法呢?岐伯回答说:用泻法治疗实证的方法是,当病人正在吸气时进针,针与气一起进入体内,并开大针孔,从而打开邪气外出的门户。当病人在呼气时出针,使邪气随同针一起泄出,如此,精气就不会受到损伤,邪气也会泄出于体外。出针后不要立即闭塞针孔,以便邪气尽快外泄,也可摇大针孔,使邪气外出的道路更加畅通。出针时动作要快,这样亢盛的邪气才能衰退。

黄帝问道:采用补法治疗虚证应如何用针呢?岐伯回答说:医生手持针具,不要马上刺入,应先安定病人的神志。当病人呼气时进针,针随气的呼出而刺入体内,这样进针,针孔四周密闭不留空隙,正气无法外泄。当正气来到针下有充实感时迅速出针,但必须在病人吸气时出针,随着吸气而拔出针,并按闭针孔。如此就可使邪气散去,保存精气。针刺后必须耐心等待,使已到之气不散失,还未到之气才能到来,这样就称为补法。

黄帝问道:先生所说的虚证和实证共有十种情况,它们都始发于五脏。五脏只有五条经脉,但人身体的十二经脉皆能发生病变,而先生现在却只谈五脏。十二经脉都连着人体的三百六十五节,每一节又都可能发生病变,它们发生疾病必然会波及经脉,经脉的病变有虚证,也有实证,那么经脉的虚证、实证与五脏的虚证、实证各有怎样的关系呢?

诊脉法

诊脉是诊察疾病的重要途径,诊脉的常用部位是寸口,即寸、关、尺三部。诊脉的手法就是用示指、中指、无名指按压腕部的寸口处。图中表现的是为他人诊脉和为自己诊脉时的手法。

岐伯回答说:人体五脏和人体六腑本来互为表里,联系紧密。经脉、络脉、四肢和关节都会产生虚实的病变,在治疗时,应根据病变所发生的部位进行适当的调理。如果病变发生在脉,治疗时就可以调治其血;病变发生在血,治疗时就可以调治其络脉;病变发生在气分,治疗时就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变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就可以调治其分肉;病变发生在筋,治疗时就可以调治其筋,或用火烧针,刺病处;病变发生在骨,治疗时就可以调治其骨,或用火针或药物温熨患处进行治疗;如果疾病产生后,病人不知道疼痛,则最好针刺阴蹻和阳蹻两条经脉;如果病人感到身体疼痛,但九候脉象却正常,则应该用缪刺法进行治疗;如果病人疼痛部位在左侧,而右脉出现了病象,则可以用巨刺法进行治疗。一定要认真审察九候的脉象变化和症状,然后进行针刺,这样就可完备地掌握针刺的理论和技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