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57.2 孙络和谿谷
孙络和谿谷

黄帝说:我已经知道了气穴的针刺部位及用针的道理。还想听您谈一谈孙络和谿谷的情况,它们是否也和什么穴位相对应呢?岐伯回答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合,也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对应。孙络有排泄邪气的作用,可使营气和卫气通行无阻。如果邪气侵入人体,致使营卫之气稽滞而无法通行,造成卫气消散,营气外溢,正气衰竭,血行停滞,出现外面发热、里面少气的症状,此时应当马上针刺,采用泻法以泄其邪气,以此来使营卫之气通行,只要见到有血液停留而局部络脉颜色改变的地方,就应采用泻法进行针刺,不要过多地考虑穴位部位。

黄帝说:讲得好。我还想听您讲讲有关谿谷会合时的情况。岐伯回答说:人体肌肉大的会合之处叫作“谷”,肌肉小的会合之处叫作“谿”。人体的分肉之间就是肌肉的会合之处,既是营卫之气通行之道,也是邪气停留的地方。若邪气在分肉之间满溢,导致营卫之气壅滞,久郁化热,肌肉腐烂败坏。营气和卫气运行不畅,最终也会形成痈脓,向内深入侵蚀骨髓,向外蔓延使肌肉破溃。若邪气久留于关节肌腠,必将造成筋骨败坏等更严重的病变。假若寒邪久留于人体而不去,则使营气和卫气不能正常运行,造成肌肉筋脉蜷缩,四肢和肋部不能伸展,于是在身体内部形成骨痹,在身体外部表现为肌肉麻痹无知觉。这是由于阳气不足,寒邪之气久居于谿谷所造成的。谿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对应。如果是小的寒邪久积所造成的小痹,邪气随脉气运行往来不定,可用微针进行治疗,与一般的针刺方法相同。

黄帝遣退左右之人,起来连拜两次后说:今天听您一席话语,启发了我的蒙昧,解除了我的疑惑。我将把这些道理珍藏于金匮之中,决不随便外泄给别人,并将金匮藏于金兰之室,命名为“气穴所在”。岐伯说:孙络是经脉分出来的别支,若孙脉血盛,也应当采用泻法进行针刺,与三百六十五脉的治疗方法相同。病邪之气侵入孙脉,并传入络脉,再注于十二脉络,虽不是与十四脉络(十二脉络再加上任脉、督脉)相通,但已经包括在其中了。即使是病邪深入于骨节中的络脉,也可以内传于五脏经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