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54 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
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

本篇主要论述各种疾病,包括头痛、寒热病、痈肿、疝气、痹病、麻风等疾病的表现、针刺原则与方法。根据疾病的发病部位确定针刺的部位,并分析了针刺一定部位的原理。

医道精通的针灸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除了依照所切按的脉象外,还听取病人自诉病情,病人说病在头部,且头痛厉害,于是便对头部穴位进行针刺,当针刺至骨时,头痛病就可治愈了。注意针刺的深浅要适度,不要伤及骨肉和皮肤,因为皮肤是进针和出针的通道。

内经中的十二刺法

阴刺,其方法是中间垂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四边各刺一针,这种针刺方法可用以治疗寒热病。若寒热邪气向体内深入至五脏,就应当针刺背部的五脏腧穴。邪气侵进五脏而针刺背部的理由是,背部是内脏之气的会聚之所,针刺背部的五脏腧穴可清除迫近五脏的邪气,直到腹中的寒热之邪消除为止。针刺的要点是,出针时针孔稍微出点血,让邪气随血流出为好。

针刺治疗痈肿病时,应直接在痈肿的腐软部位上进针。根据痈肿的大小来决定针刺的深浅,大的痈肿脓血较多,部位较浅,所以浅刺使其出尽脓血即可。小的痈肿,一般部位较深,应当针刺深一些,但都以垂直进针和深度适可为准则。

病人小腹有积聚的疾病,应当针刺从上腹部至小腹部皮肉较厚处的穴位,再针刺夹着第四椎两旁的穴位,还可针刺两髂骨旁的居髎穴和季胁间的京门穴,引导腹部中的热气向下行,则积聚的疾病就会痊愈。

疾病发生在小腹部,表现为腹部疼痛,大小便不利,这种病名叫作“疝气”,是受到寒邪侵袭所形成的。治疗时应针刺小腹两侧和大腿内侧的穴位,再在腰及踝骨之间取穴针刺,要针刺多个穴位,待小腹部有发热感时,病就会痊愈了。

病变发生在筋,其表现为筋痉挛拘急,关节疼痛,无法行走,此病名叫“筋痹”。治疗时,应针刺发病部位的筋,因为筋是肌肉相接之处,同时筋又与骨相连,因此针刺时应注意不要刺伤到骨。针刺后发病部位的筋有发热感时,即表明此病已有好转,直到病痊愈就可停止针刺。

病变发生在肌肤之间,致使肌肉和皮肤都产生疼痛感,此病名叫“肌痹”。此病是由于身体感染了寒湿邪气所形成的。治疗这种病时,应当针刺大、小分肉之间的穴位,且多刺几针,针刺也要深一些,以穴位局部有发热感为准则,但注意不要伤到附近的筋骨,假若伤及筋骨,寒邪发作,就会产生痈肿并引发其他病变,待分肉之间有发热感时,就表明此病已有好转,待到病痛痊愈即可停止针刺。

病变发生在骨,其表现为骨骼沉重不能举动。若病人感到骨髓中有酸痛感,是由于寒湿之气深达到骨所引起的,这种病名叫“骨痹”。治疗时应当深刺,以不伤及脉和肌肉为准则。针刺取穴的部位应在人体大小肌肉之间,待骨有发热感时,就表明病已痊愈应停止针刺。

四花穴灸法

四花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四个穴位,穴在背部(如图所示)。常用羸灸法,用来治疗“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尪羸痼疾”。

病变发生在人体各个阳经内,全身就会有时寒时热的感觉,大小肌肉也出现时寒时热之症状,此病名叫“狂”。针刺治疗时应用泻法以泻其病邪。仔细观察,若病人大小肌肉之间有发热感时,就表明病即将痊愈,应停止针刺。有一种病在刚产生时,每一年会发作一次,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就将发展为每个月发作一次,若此时仍未进行治疗,就将进一步发展为每个月发作四次到五次,这种病名叫“癫病”。治疗时,应针刺人体大、小分肉和全身各个经脉上的穴位。倘若身体没有出现寒冷感,就应当用针刺调补其气血,直到病痊愈时方停止针刺。

风邪之气侵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表现为身体时而感到寒冷时而感到发热,感到发热时浑身出汗,在一天之内可发作数次。治疗时,应先针刺分肉间和皮肤上的络脉,若仍然汗出不止,且伴有时寒时热的症状,应该三天针刺一次,针刺一百天,疾病就可痊愈。

若是大风侵入人体而造成骨节沉重,胡子眉毛脱落,这种病名叫“麻风”。治疗时,应以针刺肌肉使病人汗出为主,连续针刺一百天后,再针刺其骨髓也使病人出汗,连续治疗百日。一共治疗二百天,待胡子和眉毛重新生长出来时,即停止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