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53.1 针刺的虚实补泻
针刺的虚实补泻

黄帝说道:我很想听您讲讲关于九针的内容,以及虚实证补泻疗法的运用。岐伯回答说:针刺治疗虚证时,应当采用补法。当病人感觉到针下有发热感时,就表明针刺取得了效果,只有正气充实了,人体才可能有发热感。针刺治疗实证时,应当采用泻法。当病人感觉到针下有发凉感时,就表明针刺取得了效果,只有邪气祛除了,人体才可能有发凉感。血液中有郁积陈久的血气,应当针刺以泄出陈积的死血,祛除邪气。针刺邪气亢盛的病人,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以外泄邪气。徐而疾地针刺正气不足的病人,慢慢地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以保存正气。“疾而徐则虚”是使邪气衰退的针刺手法,其手法是迅速出针,出针后不要立即按闭针孔。所谓的实证和虚证,指的是经气来时病人对针下寒温感觉的多少,对寒温的感觉不十分显著的病人,那么疾病的虚实情况就不容易辨识了。审察疾病的先后病程,分辨疾病的表象和本质,正确采用虚实补泻的手法,医生不要误用了针刺手法。针刺效果时好时差,说明运用了与病情不适当的补泻手法,虚证误用了泻法,实证误用了补法,违背了正确的虚补实泻的针刺方法。对于虚实补泻的治疗要领,关键在于灵活地运用九针,九针大小不同,分别有各自的适应证。医生实施针刺进行补泻时,应当与人体经气的开阖来去相对应。九针名称不同,形状各异,这是根据各种病症不同的补泻需要而研制出来的。

九针的功用

九针指包括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它们与天地、阴阳、四时对应,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针刺实证应采用泻法,针刺后要留针以待经气充分来临,当病人感觉针下有寒凉感时再出针。针刺虚证应采用补法,针刺后要留针以待阳气充分来临,当病人感觉针下有发热感时再出针。针刺得气后,应谨慎守护已来的经气,不要随意改变针刺手法。根据发病部位在内或在外来决定针刺的深浅,将应当针刺的深浅程度牢牢地记在心里。所谓留针时间长短一样,是指虽然发病部位的深浅不同,但候气的方法是一样。所谓如临深渊,是指医生行针时必须时时谨慎小心,不要有丝毫的懈怠。所谓手如握虎,是说医生持针应当坚定有力,不可有丝毫的放松。所谓精神集中,不要为外物所干扰,是要求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地观察病人针刺后的反应,眼睛不要左右张望。所谓不要斜下针,是说医生下针时必须保持针端正垂直,不能歪斜。让病人精神集中的方法是,医生注视着病人的双目,以控制住病人的情绪,使经气易于运行。所谓三里,是指膝关节外侧三寸处的三里穴。所谓跗之,是指足背上的冲阳穴,抬举起膝关节,就很容易看清了。巨虚上廉穴,举脚时胫骨外侧的凹陷就是此穴。巨虚下廉穴,在上廉穴凹陷处的下部就是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