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49.1 针刺的要领
针刺的要领

黄帝道:希望听您讲讲关于针刺的要领。岐伯回答说:人体产生疾病有表里的区别,针刺时相应的就有深浅的不同。针刺时的浅深程度应当视疾病的发病部位而定。在体表应浅刺,在体内应深刺。要根据病情的需要,不要超过应刺的深度,如果超过了就会伤及人体五脏;如果针刺浅而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在体表的血气受到扰乱而壅滞,邪气随之侵袭人体。针刺的浅深程度不适当,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内伤五脏而引发严重的疾病。所以说,疾病的发病部位,有的在须发或腠理之间,有的在皮肤内,有的在肌肉里,有的在筋上,有的在骨头,有的在髓中。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应针刺至须发腠理的就不要损伤到皮肤,皮肤深层损伤了,就会影响到肺脏的功能,肺脏受到了损伤,到了秋季就容易患温疟,而出现战栗怕冷的症状。应针刺至皮肤的就不要损伤到肌肉,肌肉损伤了,就会影响到脾脏的功能,脾脏受到了损伤,那么在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十八天内就会出现腹胀、烦乱、厌食等病症。应针刺至肌肉的就不要损伤至脉,脉受到了损伤,就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到了夏季就会出现心痛的病症。应针刺至脉的就不要损伤到筋,筋损伤了,就会影响到肝脏的功能,肝脏功能受到影响,到了春季就会出现热性病和筋脉弛纵的病症。应针刺至筋脉的就不要损伤到骨头,骨头损伤了,就会影响到肾脏的功能,肾脏功能受到影响,到了冬季就会出现腹胀、腰痛的病症。应针刺至骨的就不要损伤到髓,髓受到了损伤就会日渐消枯,髓少就不能充养骨骼,导致腿胫酸软、身体倦怠无力、不愿活动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