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45 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
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几种疾病的诊断与病机,包括胃脘痈、睡卧不安、腰痛、阳厥、酒风等,分析了其症状,指出了治疗的方法,并介绍了几种脉象的特点和几本古医书的基本内容。

黄帝问道:人患了胃脘痈这种病,应当如何诊断呢?岐伯回答说:诊断这个病,应首先切诊胃脉,胃脉应当沉且细,胃脉沉且细表明胃气上逆,胃气上逆,则人迎脉跳动尤其旺盛,人迎脉跳动旺盛表明体内有热邪,人迎是胃脉经过的地方,胃气上逆,人迎脉跳动过于旺盛,热邪聚集于胃口而不散,所以胃脘部出现痈肿的现象。

脉变

脉有轻重之别,有阴阳虚实之异。医生在诊脉时必须学会辨证治疗,脉象的不同,预示病变的部位也不一样。

黄帝问道:有的人睡卧不安,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人体五脏有所损伤,或是人心中挂念着某件事情。如果这两方面的因素不解除,是不能安宁入睡的。所以很难猜测其得的是什么病。

阳厥病的发生

阳厥即由于体内阳气逆乱而表现出的厥病,其形成和表现如下。

黄帝说道:有的人不能仰卧,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肺在五脏中居于最高的位置,就如同脏腑的盖,若肺脏中邪气充盛,那么络脉就会胀大,络脉胀大便不能仰卧。在《奇恒》《阴阳》中,这方面的论述比较清楚。

黄帝问道:患厥病的病人,诊察其右手经脉,脉象沉且紧,左手脉象浮且迟,不知病变在哪里?岐伯回答说:在冬天切脉时,右手脉象本来就应当沉且紧,这表明脉象的变化是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合的。如果左手的脉象浮且迟,这表明脉象的变化是与四时阴阳变化相违背的。浮且迟的脉象出现在左手,那么病变的部位应当在肾,并与肺脏有很大关系,病人腰部会出现疼痛。黄帝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回答说:足少阴肾经向下贯穿肾脏,向上连于肺脏中,现在诊得浮且迟的肺脉,说明肾气不足,是肾脏发生了病变,腰为肾腑,所以有腰痛之症。

黄帝说:讲得好。患颈痈病的人,有的医生采用砭石方法治疗,有的医生采用针灸方法治疗,皆能治愈,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这些病的名称虽然相同,但类型却不同。如果颈痈因气郁停滞而致,则适宜采用针灸方法治疗,以清除其病邪;如果颈痈因邪气亢盛,血液停聚于局部而致,则适宜采用砭石方法治疗,以除其邪气。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治。

黄帝问道:有的病人会出现发怒狂躁的症状,此病是如何产生的呢?岐伯回答说:此病是由于阳气逆乱而造成的。黄帝说道:阳气逆乱为什么会使人狂怒呢?岐伯回答说:病人突然受到严重的刺激,而不能宣泄,所以容易发怒,病名叫作“阳厥”。黄帝问道:怎样才能知道要发生阳厥病呢?岐伯回答说:在正常情况下,阳明经上某些部位跳动明显,而太阳、少阳经脉跳动不明显,应该跳动不明显的经脉,突然跳动得特别厉害,这就是阳厥病即将发生的征兆。黄帝又问道:这种病应如何治疗呢?岐伯回答说:减少病人的饮食量,狂怒就会停止,因为饮食进入胃中,经消化吸收,就会助长人身之阳气,因此减少病人的饮食量,就会痊愈。另外再给病人服用“生铁洛”,因为生铁洛具有降气的作用。

名词解释

生铁洛

“洛”同“落” 。即炉冶间锤落之铁屑,有降气的作用。对治狂怒有疗效,现临床亦常用。

黄帝说:讲得好。有的病人全身发热,困倦,出汗多,如刚洗过一样,怕风且呼吸微弱短促、言语无力,这是什么病呢?岐伯回答说:此病名叫酒风。黄帝又问道:该如何进行治疗呢?岐伯回答说:可以用泽泻和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混合之后研成细末,每次在饭前服三指撮。

所谓深按得到细且小的脉象,脉搏在指下细小如针,如果使用按摩和推拿的手法,脉气仍聚集而不散,这叫“坚脉”。脉象搏动有力的为“大脉”。《上经》这部书是论述人体生理与自然界关系的。《下经》这部书是论述疾病发展变化的。《金匮》这部书是论述如何诊断疾病,判断生死的。《揆度》这部书是论述切脉以推断病情的。《奇恒》这部书是论述奇病的。所谓“奇病”,是指不受四时变化的影响而死亡的;所谓“恒病”,是指依照四时变化而死亡的。所谓“揆”,是指切按脉搏,以推求病变部位;所谓“度”,是指从脉象推测所得到的病位,再结合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来判断病情的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