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42.1 风邪引起的疾病
风邪引起的疾病

黄帝说:风邪侵入人体之后,引起多种病变,或成为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成为疠风病,或成为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它们表现出的症状各不相同,病的名称也不一样,有时甚至还向内侵入到人体五脏六腑,我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希望听您讲讲这个道理。

四时痹病的发生

痹病是由于外邪入侵所致,它们在不同季节侵入人体的皮毛、血脉、肉、筋、骨等不同部位,引起不同部位发生痹病。

疾病的发展与治疗

痹病的发展都是由体表向体内扩展,发现越早越容易治疗。如果等到疾病发展到骨髓再求医,即使神仙也无能为力了。

岐伯回答说:风邪侵入人体,潜藏于肌肤之间,阻塞毛孔,既不能通行于体内,又不能外泄于体外。但风邪善于流通又变化多端。当毛孔张开的时候,病人感觉浑身发冷,当毛孔闭合时,病人感到浑身发热且心中烦闷。当身体发冷的时候,饮食量就会减少;当身体发热时,肌肉就会消瘦,由此导致病人毫无食欲,不想吃东西,这种病叫作“寒热”。风邪通过阳明经侵入胃中,沿着足阳明胃经上窜至眼睛内侧。如果病人体形较胖,风邪不能外泄于体外,即为热中病,使人眼睛发黄;如果病人体形较瘦,阳气易于外泄而体内发寒,即为寒中病,使人易流眼泪。风邪通过太阳经侵入人体,窜行于体内各经的腧穴,散布于肌肉之间,与卫气相抗争,使经脉阻滞不通,导致肌肉肿胀,以致形成疮疡。卫气受阻凝滞,无法运行,致使肌肉麻木而无知觉。疠风病的发生,是由于风邪入侵,邪气与营气互相抗争而使血气不清,甚至出现鼻梁损伤,气色败坏,肌肤发生溃烂。此病是由于风寒邪气长期滞留于经脉之中而形成的,叫作“疠风”,或者又称为“寒热”。

在春季或甲乙日受风邪,所得的病叫作“肝风”;在夏季或丙丁日受风邪,所得的病叫作“心风”;在长夏或戊己日受风邪,所得的病叫作

“脾风”;在秋季或庚辛日受风邪,所得的病叫作“肺风”;在冬季或壬癸日受风邪,所得的病叫作“肾风”。

风邪侵袭体内五脏六腑的腧穴,传入内部,形成五脏的风病。腧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如果风邪侵袭了身体一侧脏腑的腧穴,造成一侧身体无法正常活动,为“偏风”;若风邪通过风府穴侵入至人体脑部,为“脑风”;若风邪侵至人体头部,出现眼睛疼痛、怕冷等症状,为“目风”;若饮酒之后,风邪趁毛孔舒张侵入人体,为“漏风”;若行房事时出汗而受风邪,为“内风”;若因刚洗完头而受了风邪,为“首风”;若风邪侵入体内滞留时间过久,进入肠中则形成“肠风、飧泄”;风邪停留于肌肤腠理之间,为“泄风”。所以说,风邪是引发诸多疾病的首要因素,当风邪侵入人体之后发生各种变化,转化为其他疾病,这些变化没有固定规律可循,但引发疾病的根源都是由于风邪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