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36.3 疟疾的针刺原则
疟疾的针刺原则

疟疾发作,身体刚发热的时候,当针刺脚背上足阳明经的穴位,并开大针孔,放出少量血液,身体立即转凉。在疟疾就要出现寒冷症状时,可以针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和三间穴、手太阴经的少商穴和太渊穴、足阳明经的厉兑穴和陷谷穴、足太阴经的隐白穴和太白穴。疟疾病脉满大时,急针刺背俞穴,用中等针,在靠胁部的五个穴位(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上各刺一次,根据病人的胖瘦来掌握针刺的出血量。如病人脉小实而急,可以用艾灸腿胫上足少阴肾经的复溜穴,并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即至阴穴。如病人脉缓大而虚,应用药物进行治疗,而不适宜用针刺治疗。

肾厥头痛的治疗穴位

脏腑气机逆乱会导致身体发生疾病。邪气传至任何一脏腑都会发生一定的症状,我们可以根据身体症状的表现判断邢气传至何处,从而辨证治疗。

图中所说的肾厥头痛就是由于下虚上实、肾气厥逆所致。症状为头顶痛不可忍,四肢逆冷,胸脘痞闷,多痰,脉弦。出现这种症状可针刺下图中所示穴位,须要注意的是,针刺的深浅要因人而异。

大凡治疗疟疾,应当在疟疾发作前约一餐饭的时间内进行治疗,错过了这段时间,便失去了治疗的时机。各种疟疾,如果病人脉象沉伏不见的,可以针刺十指间的穴位出血,放出血后病就会好了。并可先仔细观察,身上如见像赤小豆一样的红点,一并进行针刺。上述的十二种疟疾,它们发作的时间各不相同,应当仔细观察它们的各种表现,从而判断是哪一经脉的病变。在它们发作前约一餐饭的时间内进行针刺。针刺一次,病邪即会衰退;针刺二次,疾病可见明显好转;针刺三次,疾病即可痊愈。如果仍然不愈,可以针刺舌底下两条经脉出血。如还不见病愈,可刺委中盛经出血,并刺后颈以下夹着脊柱的穴位,这样治疗,一定会治好的。舌下两脉是指足少阴经的廉泉穴。

针刺疟疾,必须问清病人最先感觉不舒适的部位,先进行针刺。如果病人先出现头痛头重的症状,就先刺头上的上星穴、百会穴,两额部位的悬颅穴,两眉之间的攒竹穴,要刺出血。如果先出现后项痛、背部痛的症状,就应当先直刺后项以及背部。如果先出现腰痛,当先针刺委中穴出血。先出现手臂痛的,就应当先针刺手少阴、手阳明以及十指之间的穴位。如果病人先出现足和小腿部酸痛,就应当先针刺足阳明经以及十个脚趾间的穴位出血。

风疟,发作时便出现出汗、恶风等症状,在风疟发作时,就刺太阳经在背部的腧穴,使之出血。小腿酸痛得很厉害,不能按压的,名叫“附髓病”,治疗时针刺绝骨穴出血,马上就好。如果病人身体有轻微疼痛,可以针刺各条阴经的井穴,但不要出血,隔日刺一次。疟疾而口不渴,隔日发作一次,治疗时可针刺足太阳经的穴位;如果口渴,隔日发作一次,治疗时可针刺足少阳经的穴位;如果是温疟,但病人不出汗,可以针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