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35.6 四季疟邪
四季疟邪

黄帝问道:医经上说,夏天受了暑邪,到了秋天就一定会产生疟疾,然而有些疟疾的产生并不完全是这样,又是为什么呢?岐伯说:医经上所说夏天为暑所伤,秋天必发疟疾,这是指与四时发病规律相顺应而言的。如果疟疾的脉征不同,则是与四时发病规律相违背的。疟疾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病,通常在秋天发的疟疾,寒冷的症状较严重;冬天生的疟疾,表现为寒不重;春天发的疟疾,有怕风的症状;夏天出现的疟疾,表现为汗多。

温疟的形成与表现

温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邪气侵入人体后总是先潜伏起来,遇到合适的条件时才会发作。温疟的形成和发作过程如图所示。

黄帝问道:温疟与寒疟,疟邪藏于何处?是在哪一脏?岐伯回答说:温疟的形成是因为冬季受了风邪,风寒邪气藏于骨髓之中。到了第二年春天,阳气发生,邪气仍不能自行排出。到夏天暑热的时候,如果天气过于炎热,暑热熏蒸,消耗脑髓中的阴气,使人头昏脑涨,精神不振,肌肉消瘦,汗出毛孔张开,此时再劳累过度,邪气就乘虚与汗一起外出而引起疾病的发作。这种病是病邪先潜伏在肾脏,病邪从内出于外,这样就造成了体内阴气不足,而体表阳气亢盛,阳气盛则产生发热的症状。当阳气衰退的时候,邪气又进入内,邪气入内那么阳气就偏虚,阳气偏虚,于是便出现恶寒,所以病人表现出先热后寒的症状,叫“温疟”。

黄帝问道:瘅疟的情况怎么样呢?岐伯说:得了瘅疟的病人,肺脏本来就有热邪。肺气旺盛,气机逆而上冲,气充实而不外泄,加之用力过度,肌肤腠理开,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遂停留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于是发病。病发则阳气偏盛,阳气偏盛而不衰退,便会发热,由于病邪没有伤及阴分,所以只见发热而不出现恶寒。这种病的邪气在内藏于血脉中,在外停留于肌肉之间。由于阳气亢盛,发热严重,耗损了人体中的水液,使人肌肉消瘦,所以将这种病叫作“瘅疟”。黄帝说:讲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