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35.5 疟邪针刺时机的把握
疟邪针刺时机的把握

黄帝问道:经书上说,疾病表现为有余的,就用泻法治疗;疾病表现为不足的,就用补法治疗。现在病人出现了热有余而寒不足的症状,假如说疟疾发病是有余的实证,寒冷是不足的虚证,那为什么对这种寒冷即便用热水温熨和烤火的办法也不能使病人感到温暖?当发热时,虽然用冷水洗浴,也不能使病人身体转凉。这种寒热都属于虚实一类的病。但当发冷、发热时,即使是良医也没有办法制止,而必须等到症状减轻之后,才用针刺疗法进行调整治疗,是什么缘故?想听您给我解释一下。

岐伯回答说:当病人高烧的时候不要进行针刺,当脉搏跳动混乱时不要进行针刺,当病人大汗淋漓时不要进行针刺。这是因为邪气亢盛时,应避其锋芒,不能逆着病势勉强治疗。疟疾刚开始发作的时候,阳气与疟邪并居于阴分,这时在内的阴气偏盛,在表的阳气虚少,所以首先出现寒冷发抖的症状。阴气逆乱达到极点,阴气外出到达阳分,阴阳并居于外,于是阴气偏虚而阳气偏实,所以病人先出现发热、口渴等症状。疟邪与阳气并居于阳分的时候,阳气偏盛,疟邪与阴气并居于阴分的时候,阴气偏盛。引起疟疾的邪气和阳气相并则阳气盛,邪气进入体内和阴气相合则阴气盛。阳气盛就出现发热,阴气盛就产生寒冷。疟疾是风寒之气所引起的,阴寒达到了极点便产生阳气,阳热达到了极点便产生阴气。疟疾的发作往往来势汹汹,发热时像火一样热,寒冷时又冷得像急风暴雨一样猛烈无法抵挡。所以经书上说,当疟邪正旺的时候,就不要泻邪伤正。等到邪气衰退的时候,再抓住时机进行针刺,就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疟疾尚未发作的时候,阴气还未同阳气并居于阳分,阳气还未同阴气并居于阴分,此时进行调理,正气得到安定,邪气才能除去。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作时进行治疗,就是因为这时正气与邪气逆乱的缘故。

疟邪针刺时机的把握

疟疾的发作是有规律的,选择恰当的时机施行针刺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黄帝说:讲得很好!那么如何治疗呢?怎样掌握时间的早晚呢?岐伯回答说:疟疾将要发作的时候,阴阳相互移并,这是从四肢的末端开始的,因为人体阴阳经的交接处在四肢末端。所以在阴阳尚未并居的时候,应当紧紧束缚四肢末端,从而使邪气不能入内,阴气不能出外,细心审察,在孙脉盛满的地方针刺出血,这样可以祛除邪气,使其不能和体内的正气相合并。

疟邪的发作规律与针刺

疟邪总是随着经脉的运行而运行,与阳气并居和与阴气并居的表现是不同的,并且,疟疾的发作与经脉的运行有关。治疗时,必须把握这一点。

黄帝问道:疟疾不发作的时候,情况又当如何呢?岐伯说:疟疾在人体中,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发生虚实交替的变化。随着邪气所在的部位而发病,病邪在阳分的时候,身体发热,脉象躁急;邪气在阴分,病人就会发冷而脉搏平静。疟疾发展达到极点时,阴阳之气均已衰退,卫气与邪气分离,所以疟疾停止发作。如果卫气与邪气重新聚合,疟疾又重新发作。黄帝问:有的疟疾隔两天或几天才发作一次,病人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原因?岐伯回答说:疟邪与卫气会于风府穴,疟疾才能发作,但有时候疟邪与卫气又不能会于风府穴,所以有时间隔二日或间隔数日发作一次。疟疾发病过程中,出现阴阳虚实交替变化的情况。阳气盛而阴气衰,则出现口渴;阴气盛而阳气衰,口就不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