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32.2 热病的针刺方法
热病的针刺方法

凡是治疗热病,应有适当的护理,要先给病人喝一些清凉的水,然后再进行针刺治疗。病人的衣服应当单薄一些,居处凉爽一些,身体转凉,疾病便好了。

患热病的病人,如果先出现胸胁疼痛、手足躁动不安的症状,应该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用泻法;如果病情特别严重,就采用五十九刺的针刺治疗方法。如果热病从手臂开始疼痛,应该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使病人出汗,发热停止则病愈;热病自头部首先发病的,当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后项部位的穴位,汗出则热停止。如果热病从足和小腿部首先发病,应该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病人汗出热退则疾病治愈。热病先出现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喜睡等症状,当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如果是病情严重的,可以针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热病先出现头晕眼花、发热、胸胁胀满等症状的,当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足太阳经有一条分支和颧骨部位相连,所以太阳经发生热病,红色出现于两颧部位。如果颜色尚未枯槁晦暗,只要出汗,等待经气旺盛之日时,疾病便可痊愈。如果在出现太阳经症状的同时又见到少阴经的症状,这就是两条经脉同时受病邪侵袭的“两感病”。那样,不超过三天病人就会死亡。倘若厥阴经脉之气色同时出现在两颧部,病人在三天内一定死亡。由于热气内连肾脏,出现了少阳的脉色。少阳经发生热病,红色显现在两颊前的部位,如果患者面部的色泽没有败坏,说明病邪还在人体浅表部位。如果颜色尚未枯槁晦暗,只要出汗,等待经气旺盛之日,疾病便可痊愈。如果出现少阳经症状的同时又出现厥阴经的症状,说明少阳经和厥阴经两条经脉同时受病邪侵袭,也是“两感病”,不超过三天就会死亡。

治疗热病的针刺穴位:针刺第三脊椎骨的下方,可以清泻肺热;针刺第四椎的下方,可以清泻心热;针刺第五脊椎骨的下方,可以清泻肝热;针刺第六椎的下方,可以清泻脾热;针刺第七脊椎骨的下方,可以清泻肾热,应刺尾椎骨处。颈项第七椎以下凹陷的中央,是大椎穴。如果红色从面颊下部上逆连于颧部,主痢疾之类的疾病;如果红色向下到了颊车部位,是患了腹部发胀的病;如果红色出现在颧部的后方,主胁痛;如果红色出现在颊上的部位,则病变在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