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27.2 针刺补泻和候气
针刺补泻和候气

黄帝问道:正气不足的病症,怎样运用补法?岐伯回答说:医生应用手沿着经脉按摩穴位,使经气舒缓;再用手指按压穴位,使经脉宣散;然后用手指揉按穴位周围的皮肤,使皮肤弛缓,最后用手指弹穴位,使气血充盈。在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看准穴位进针,经气通顺后出针,出针后迅速用手指按压针孔,不让正气外泄。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稍微留针长久一点,静静地观察,以得气为准则,一定要精神专注,就像对待尊贵的客人一样,不知不觉就到傍晚了。当得气后,就要谨慎地守候在一旁。待病人吸气时出针,这样正气就不会外泄,并分别针刺部位,按压针穴,使正气存留在体内,所以就叫“补法”。

黄帝问道:进针后该怎样候气?岐伯回答说:当邪气离开络脉进入经脉,而停留在血脉中,经脉中的寒温之气不协调,邪气与正气相争斗,犹如波涛涌起,邪气不是停留在身体的某一处,而是时来时去。所以说当邪气来时就应按摩以制止它,等到邪气稍微衰退,再针刺治疗,不要在邪气旺盛时用泻法治疗。所谓真气,是指经脉中的正气,如果经气特别虚弱,就不该采用泻法治疗,否则会进一步伤损正气。所以说,如果诊察病邪不够仔细,邪气已随经气过去,这个时候再用泻法,正气就会外散,正气外散就不再来,而邪气就会重新凝聚,使病情加重。所以说,邪气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去追赶,就是这个道理。病邪的细微变化,其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因此,必须在邪气来时,施行针刺,泄去邪气。如果在邪气到来之前,或在邪气已去之后再施行针刺,这个时候血气已经虚了,因而病就不易治好。所以说抓准针刺的时机,就如拨动机关一样,针刺就会有反应;相反,如果没抓准针刺时机,就像敲打木椎一样,毫无反应。所以说,针刺的关键时机必须慎重掌握,间不容发。掌握不住针刺的关键时刻,即使拨动机关也不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候气的正确和错误做法

先天八卦与针刺补泻

阳经手左部为乾,左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阴经手左部为兑,右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阳经足左部为离,右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阴经足左部为震,左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阳经手右部为巽,右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阴经手右部为坎,左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阳经足右部为艮,左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阴经足右部为坤,右旋随经徐进为补,反之为泻。

黄帝问道:如何施行补泻之法?岐伯回答说:首先应当攻泻邪气,迅速放出过盛血气,使正气正常运行,邪气刚刚进入人体,还没有固定地停留于某一处,推之邪气向前,引之邪气向后。迎经气针刺,泻出温邪,针刺后出血,疾病就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