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23.1 五气对人的影响
五气对人的影响

五味入胃后,先入所喜脏腑,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入心脏,咸味入肾脏,甜味入脾脏,这就是五味所入。

五脏气的病症,心气失常会出现嗳气,肺气失常会出现咳嗽,肝气失常会出现多言,脾气失常会出现吞酸,肾气失常会出现哈欠、喷嚏,胃气失常时气机上逆,出现呕吐或恐惧,大肠、小肠功能失常泄泻,下焦水气泛溢形成水肿病,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膀胱失去约束,遗尿,胆气失常出现发火,这些就是五病。

五脏精气相并所形成的疾病是:精气并于心就喜,精气并于肺就悲,精气并于肝就忧,精气并于脾就畏惧,精气并于肾就恐,这些就是五并。脏气乘虚就相并。

五脏各有厌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这是五恶。

五脏化生五液:心脏津液为汗,肺脏津液为涕,肝脏津液为泪,脾脏津液为涎,肾脏津液为唾,这是五液。

五味各有所禁:辛味走气,不要多吃辛味食物;咸味走血,不要多吃过咸的食物;苦味走骨,不要多吃苦味药物;甜味走肉,不要多吃甜味食物;酸味走筋,不要多吃酸味食物,这些是五禁,让病人不要吃得过多。

五种疾病发生: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这些是五病所发。

五邪伤人的病症是:邪气入于阳分出现狂证,邪气入于阴分出现痹证,邪气内搏阳分出现巅顶疾病,邪气内搏阴分出现声音嘶哑,邪气由阳分进入阴分病人安静,邪气由阴分出于阳分病人多怒,这些是五乱。

五邪所见的脉象分别是:春季见秋季脉象,夏季见冬季脉象,长夏见春季脉象,秋季见夏季脉象,冬季见长夏季节脉象,这些是五邪脉,都是不治之症。

五脏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是五脏所藏。

五行合身图

中国古代医学先驱一开始就将五行学说引入了医学领域,并以此与人体的五脏、人的五神、社会的五常、自然界的五声等一一对应,并以此来解释医学中的一些现象,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五脏各有主宰:心血脉,肺皮毛,肝筋膜,脾肌肉,肾骨髓,这些是五脏所主。

五种过度劳累有所伤: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这些是五劳所伤。

五脏脉与四时的对应关系:肝脉与春季相应是弦脉,心脉与夏季相应是钩脉,脾脉与长夏相应是代脉,肺脉与秋季相应是毛脉,肾脉与冬季相应是石脉。这些是五脏正常的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