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22.3 五脏病变的症状与治疗
五脏病变的症状与治疗

肝脏病的表现为两胁下疼痛,甚至疼痛牵引小腹部,病人常常易发脾气,这是肝实证。肝虚:两眼视物不清,两耳听觉失聪,非常害怕,总是疑心有人要抓他,取足厥阴肝经或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气机上逆,出现头痛,耳聋听不清声音,两颊部肿大,针刺厥阴经和少阳经的穴位出血。

五味与五脏疾病的治疗

中医认为,五脏与五味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当某一脏发生病变时,就是根据五脏所喜之味采取或补或泻的方法。

中医认为

肝气喜散,应服用辛味药物促其散,用辛味药补,用酸味药泻。

心适宜软,应服咸味药使其软,用咸味药补,用甜味药泻。

脾喜弛缓,应服甜味药使其缓,用甜味药补,用苦味药泻。

肺喜收敛,要服酸味药使其收。用酸味药补,用辛味药泻。

肾喜坚实,应立刻服苦味药使其坚实,用苦味药补,用咸味药泻。

五脏与五味、经脉的对应关系

心脏病的表现为胸中疼痛,两胁下支撑胀满、疼痛,胸背部、肩胛间、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证。虚证:胸腹胀大,胁下与腰部牵引疼痛。取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穴位针刺,并针刺舌下出血;如疾病发生变化,取委中穴针刺出血。

脾脏病的表现为身体沉重,常感饥饿,肌肉萎缩,两足弛缓不收,走路时脚抽筋,脚底疼痛,这是脾实证。虚证:腹部胀满,肠鸣,不容易消化,腹泻,夹有未消化食物。取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穴位针刺,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出血。

肺脏病的表现为喘息,咳嗽,气上逆,肩背疼痛,出汗,尾椎部、大腿内侧、大腿外侧上部、膝、小腿前后、脚等处痛,这是肺实证。虚证:气少不够喘,耳聋,咽喉干燥。取手太阴肺经的穴位针刺,刺足太阳经外侧,足厥阴经内侧即少阴经穴位出血。

肾脏病的表现为腹部胀大,足胫肿,喘息,咳嗽,身体沉重,睡眠出汗,怕风,这是肾实证。虚证:胸中疼痛,小腹部疼痛,脚冷,心中不乐。取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穴位针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