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21.3 六经气逆产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
六经气逆产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

太阳经脉偏盛,于是出现厥逆、气喘、气上逆的症状,这是肾脏不足、膀胱腑有余所引起的,应用泻法治疗表里两经,取两经下部的腧穴。阳明经脉偏盛时,由于阳经的气合并于阳明所致,治疗时应泻阳明经,补太阴经,取两经下部的腧穴。少阳经脉偏盛时,会出现厥气上逆,外踝前的足少阳脉胀大,治疗时应取少阳经下部的腧穴。少阳经脉单独偏盛时,说明少阳经太过。太阴经脉偏盛时,应留心审察确切,五脏脉气都少时,是胃气不和,太阴经的病变,治疗时应补阳明经,泻太阴经,取两经下部的穴位。少阳经脉偏盛时,是少阳经气厥逆,肾气不足而致心脏、肝脏、脾脏、肺脏之气争张于外,且阳气并于上,治疗时,用经络腧穴,泻太阳经,补少阴经。厥阴经脉偏盛时,是厥阴经所主持,出现真气虚,心中酸痛,厥气停留和正气相搏击,常常出汗。应采用饮食调养和药物治疗,在针刺的时候,取厥阴经下部的腧穴。

黄帝问道:太阳经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岐伯回答说:好像三阳经的气血浮而盛大。黄帝问道:少阳经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岐伯回答说:像一阳的初生之气,圆滑但不盛实。黄帝问道:阳明经的脉象是什么样的?岐伯回答说:像心脉一样大且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沉伏鼓指;少阴经脉搏动,为肾脉沉且不浮的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