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21.2 食物在体内的运化
食物在体内的运化

饮食进入胃中,经过消化,将一部分营养物质散布到肝脏,然后再将精气扩散到筋。食物进入胃中,经过消化,部分营养物质转输到心脏,后又将精气输入脉中。精气沿着经脉运行,归于肺脏中,这时百脉汇聚于肺脏,脉与皮毛相应,精气就输送到皮毛。皮毛与经脉、精气相合,精气流于经脉中,经脉中精气旺盛,精神的活动正常,精气均匀地散布到心、肝、脾、肺四脏,于是精气在全身分布平衡,寸口就具备了诊断疾病的条件,凭借其判断是生是死。

食物进入胃中,经消化后,分离其中的精气,再输送到脾脏,脾脏布散精气向上到达肺脏,肺脏调通水液运行的道路,向下输送至膀胱。这样水精四散布于全身,与五脏经脉并行,且运行规律与四季及五脏的阴阳变化相应。推测其中变化规律,应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孙思邈仰人明堂图

唐代以前传统的明堂图主要指全身腧穴总图,一般为正人、伏人、侧人明堂图,故这一时期的明堂图也称作“偃侧图”。

和以前明堂图不同的是,孙思邈所绘图系彩绘,而且所用色彩与相应经脉的五行属性相对应。绘图的尺寸采用正常人大小的一半高度按比例绘制。从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三阴三阳经脉的走行以及沿途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