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帝内经
1.3.5.1 阴阳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
阴阳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万事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起源,也是新生与消亡的根本,自然界的无穷奥秘都在其中,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自然界的轻清之气上升形成天,重浊之气下降成为地。阴性柔和而安静,阳性刚强而躁动;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过程,阳施化清气,阴凝聚成形;寒到了极点就转化成热,热到了极点就转化成寒;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升散,能生清阳。在人身中,清气不升而滞于下,就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若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表现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

清阳之气上升蒸腾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为地;地面上的水湿之气蒸腾上升成为云,天空中的云雾之气凝聚下降成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所以,在人身之中,清阳之气上出于眼、耳、口、鼻诸孔窍;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浊阴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浊阴之气内走于六腑,饮食水谷中的营养才能被消化吸收,糟粕才能排出体外。

水的性质属阴,火的性质属阳;气的性质属阳,味的性质属阴。药物饮食的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又仰求元气的充养;药物饮食之气生成人体的阴精,人体的阴精又依赖气化而产生。五味太过则损伤形体,阳气太过则耗损阴精,阴精能化生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五味太过又耗伤人体的元气。

阴性沉下,故味出于下窍;阳性升浮,故气出于上窍。味属阴,味厚者为纯阴,而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者为纯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者能泻下,味薄者则通利;气薄者能宣泄,气厚者则令人发热。热性大的药物耗散正气,气味温和的药物则可使正气壮盛。这是因为大热消耗正气,温和的阳气则能生发正气。气味辛甘,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属阳;气味酸苦,具有涌吐、泻下作用的药物属阴。阴气偏胜则伤阳气,阳气偏胜则伤及阴精。阳气偏胜,病人表现出发热;阴气偏胜,病人表现出畏寒。如果寒到极点则出现热的表现,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的表现。寒邪伤人形体,热邪伤人气分;气分受伤则使人感到疼痛,形体受伤则引起肿胀。疾病先出现痛而后出现肿,是先伤于气而后涉及形;先肿而后痛的,是先伤于形而后及于气。风邪偏胜就会引起头晕目眩、肢体痉挛、晃动,热邪偏胜就出现痈肿,燥邪偏胜就出现干枯少津的病症,寒邪偏胜可以导致浮肿,湿邪偏胜就出现泄泻。

阴阳之气调和是人体健康之本

在人的身体中,阳主外,开发肌肤腠理;阴主内,游走于六腑,归藏于五脏,帮助身体吸收营养,排出糟粕。

阴阳的消长

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阴还是阳,都是按照“始微—渐盛—旺盛—盛极—始衰—来复”这样一种模式不断地变化。当阳发展到极点必然会向阴的一面转化;同样,当阴发展到极点,也必然会向阳的一面转化。所以,养生必须善于调节自己的七情六欲,并根据寒暑变化调节自己的养生方式,以维持体内的阴阳调和。

自然界四季的交替、五行的演变,形成生、长、收、藏的过程,产生寒、暑、燥、湿、风。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化生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从而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感情。所以,喜、怒等情绪太过会伤人五脏之气,寒、暑等气候太过会伤人形体。暴怒会损伤人的阴气,暴喜会损伤人的阳气。情绪太过,会使气血突然紊乱上冲,充满上部的经络,于是阳气脱离形体,从而出现昏厥甚或死亡。所以对喜、怒等七情不加节制,对寒暑变化不加以调摄,生命就不能长久。因物极必反,故阴气过盛则转化为阳,阳气过盛则转化为阴。所以说,冬季感受了寒邪,到第二年春季会出现温病;春天感受了风邪,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腹泻;夏季感受了暑邪,到了秋季就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了湿邪,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