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2.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留置管或留置管放置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性炎症反应。

3.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静脉炎发生后,会导致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的症状。并随着病情进展,静脉壁弹性被破坏后,可观察到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
病情进一步发展,炎症加剧后,患者还会出现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的分为5级:
0级 没有症状。
1级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
3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
4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62.5px,有脓液流出。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感染。
2. 对血管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输入。
3. 静脉内置管的时间不宜过长。
4.由于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发生血栓和炎症,最好选用上肢静脉进行输液。
5. 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

1. 停止在发生静脉炎的部位输液,将患肢抬高并制动。
2. 局部用50%硫酸镁敷溶液或95%乙醇溶液热湿敷,每日2次。或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

3.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4.如患者合并感染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