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章节测验
心理学做为一门科学,从古希腊学者对心理学思想的奠基,到今日的科学发展,心理学分支四处蔓延,不只显示了它广泛的价值,在理论上更是不断地深入发展。
心理学发展有一个漫长过程,首先我们看一下古希腊。
在所有历史当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希腊文明的突然崛起更令人吃惊,或更难于理解。
In all history, nothing more surprising than the sudden rise of Greek civilization, and is mo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因为过去的25个世纪中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基本上都是基于那些伟大的希腊先哲们对世界本原的理解与探索。那时的先哲有,希波克拉底、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先哲们突然间开始研究并应用心理学。
希腊产生如此令人惊叹的智慧成就也许跟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有关:
公元前6-3世纪时,古希腊的社会相对的稳定与富足,古希腊以城邦生活为主,推行贵族文化与民主体制。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自由的选择居住与生活方式。在自由的生活中,人类思想的鲜花就会盛放。尤其是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们,他们无所事事,除了吃就是扎推争论交谈,很多思想的火花被点燃,哲学与心理学思辨由此而生。另一方面,当时的物质非常匮乏,对精神与文化的渴望部分替代或隔离了口腹的饥渴。
总结来说,古代人类的这两个思考至关重要
1、“我是谁”这样的自我意识催生了古典哲学的发展。
2、“感觉到的是真实吗?”催生古典心理学的发展。
公元前六世纪,泰勒斯提出这样的问题: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人的思维如何而来?
世界本源
泰勒斯,古希腊哲学家,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希腊七贤之首,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泰勒斯是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无论在天文学,数学,哲学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建树。他所提出的理论,定理一直沿用至今。对后世的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后人誉为 “科学之祖”.
泰勒斯开创了理性思维,试图通过观察事实来解释存在,而不从希腊神话中去引申存在。他著名的学说“水是万物的本源”,比起相同时代的东方哲学认为的宇宙是“混沌初开”来,要局限一些。
人类思维如何而来
正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么是什么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展呢?
科学家认为思维是人类大脑皮层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说是“劳动”,生物学家认为是“生存需要”。古代人思维起源于问题解决。比如如何捕猎、如何躲避危险。可以说问题解决的思维是最直接,最朴素的人类思维。现代人的思维更多处在对原因的思考,对逻辑的思考,对本质的思考,着眼于对存在的理解,从而忘掉了思维的终极目的是达成问题解决。
把这一点引申到我们的学习中可能会好理解一点:
为学习或者为考试去学习,效率很低,带着疑问去发现问题,为解决自己的疑问去学习,效率会陡增。用问题解决方式去学习,你获得的每一点知识就具有意义。大学的学习与中学学习有本质的不同,知识犹如海洋,中学的学习是从海里舀水,生命承载着知识,所以你们觉得读书很累,很苦。大学的学习是海中游泳,知识承载着生命,所以只有你们选定了方向,知识才会承载着你们奔向理想的彼岸。如果我们能像古希腊人那样每天拿出一个课时,跟老师一起胡思乱想,彼此争论,阐述自我,那么中国未来的崛起就在你们身上。
因为我们要学习的不只是知识,很多东西在课堂之外。那些看似“没用”的知识往往可以丰富人生,给自己无穷的后劲,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在大学里多学些“没用”的东西,走上社会后那些“有用”的东西往往一学就会;在这里,重点是,保持差异,各自求证,不要结论,不求同一,因为,在自由的生活中,你的思想的鲜花也会盛放?
与泰勒斯同在的还有自然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提出“数是万物之母”,开创了用数的关系去解释存在。毕达哥拉斯在心理学方面的经典理论:
不过毕达哥拉斯更著名的是他的数学理论,比如著名的直角三角形两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平方,在古代中国被称为勾股定理。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阿尔克迈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如何感知外部世界?
感知外部世界并非人类的专利,在单细胞时代,所有的细胞膜都能感觉到外部,并与外部交换信息、物质、营养。人类骄傲的不仅仅是感觉,这是生命共有的,骄傲的是我们对感觉知道,所以才叫“感-知”。要知道自己的感觉,首先需要语言,可以用来描述它;同时还需要对感觉的分类,因为言语是有限的,没有分类词汇,人们难以理解自己的感受。但问题就来了,能够理解的感觉只是感受中的一部分,大量的感觉因为没有相关词汇被心智忽略掉了。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任何事情的尺度!自古以来,人类知觉到的存在是存在本身,还是被人类感觉与思维建构的存在,这是困扰人类最大的问题。我们描述的世界是HUMAN BING,还是BING,决定着人类是持续的保持敬畏与谦卑好,还是可以继续狂妄自大好。其实人类知觉之外有巨大的未知存在,不少科学家认为,人类能知觉的存在只是存在的百分之一,但我们总是用这1%去诠释100%的存在。人类的心智要不要给未知存在留下必要的空间,决定着人类在地球上是否真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们知道上帝为什么会发笑了!
普罗泰戈拉还说:“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因此,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句话就是文化相对主义的起源。如果相信普罗泰戈拉,我们争论的时候没有必要坚持谁代表正确,代表真,因为争论谁理解的更真更正确是个毫无意义的事情。不同的意见,代表着人对真实的不同感受。正如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好争论是青少年一个美好的品质,尤其是16-25岁,正是人社会认同、适应阶段,建立自己的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对问题的看法容易陷入极端或者片面,爱憎分明,黑白亦分明,不轻易与人苟同。这里和同学们分享有效争论的一些技术:
1.善于并且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2.表达观念在于分享感受,真诚与坦诚是重要的;
3.愿意表达自己是人际关系的需要,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
4.有人否定你的时候,不是针对你,只是针对那个观点,不要把自己等同于你的观点;
5.不要轻易放弃,温柔的坚持自己,同时乐于欣赏别人的看法。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里。
要注意,不要因为争论谁对谁错就大打出手哦,这样既不能增长知识,还会破坏了同学友情。
公元前五-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感觉是知识的原子图像引发的……。人们并不能确定感觉到的东西是什么,只知道感觉引起身体的变化是什么。取决人类是否可以看到的先决条件,是必须从祖辈那里传承了那些知识图形。如果先天没有,后天就需要艰苦卓绝的学习。可不可以说你先辈会的,你会起来很容易,你先辈不会的,你会起来就很难。这倒让我想起一句话:“老师家的孩子考大学不难”。
如果德谟克利特所说得成立,那么被教科书认定的眼睛视觉理论就不能成立。如德谟克利特所说世界是一大堆复杂的信息粒子,人们看到它在,它就在,不想看见它,它就不在。这样一不小心人类掉进了唯心主义的深潭。唯心主义说:“世界是人内心的影像”。
不过,当今的量子科学重新解释了德谟克利特,如果完全不把人类知觉当成物质存在的标准,这种说法是成立的。《我们到底知道多少》链接http://v.ku6.com/show/lxBWKLBw3jw0Agls.html
公元前五-四世纪,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人的气质是体液决定的,粘液质、胆液质、血液质、抑郁质。关于希波克拉底人们熟知的是他的医德宣言。
他建立的体液学说把人分成几类,不知道是对上帝造人的补充,还是背叛,反正宗教人士并不喜欢他。希波克拉底开创了人的分类理论,使得以后人格测量学有了发展,这一点心理学家还是乐不可支,并不时对他顶礼膜拜。
希波克拉底之后,对人的气质与人格分类成为古典心理学家热衷的事情,但真正形成气候还得等待近2000年。19世纪,英国的高尔顿在伦敦健康展上摆出来一个仪器,花三便士可以测出人的反应时间,视力与听力的灵敏度,色彩分辨力,判断长度的能力以及力量与肺合量等。当时,没有人相信人会花3便士去获得这些数据,结果有近1万人花了这笔钱,让高尔顿一夜暴富。高尔顿相信人的大多数智力与能力是遗传而来的。
公元前五-四世纪,著名的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回想。知识存于自身,不是从感觉经验中获得,而是从推理中显现。苏格拉底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但这不是他的重点贡献。他最大的贡献是对真理不懈追求从而促进了西方理性与哲学的发展。
传说苏格拉底有许多哲理故事,比如麦田与爱情,人并不知道哪个麦穗是最大最好的,也不知道如何遇见最美的爱情,往往与最美的她擦肩而过。
一次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
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你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格拉底:“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我要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格拉底:“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失恋者:“您说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很爱她。”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她?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
失恋者:“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而你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恋者:“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恋者:“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恶不可恶?”
苏格拉底:“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恋者:“高兴?怎么可能呢,不管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
苏格拉底:“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失恋者:“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格拉底:“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恋者:“为什么?”
苏格拉底:“因为她给了你忠诚,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人有三个层面:智慧(头部)、情感(胸部)欲望(腹部)。他说抽象概念或形式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与表象是虚幻的,由此开创了形而上的心理学。
一千多年后的弗洛伊德,从中获得超我,自我,本我的概念。
一千多年后的马克思,从柏拉图《理想国》获得共产主义的理想。
这里要告诉同学们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对你与她来说你们彼此是唯一的最浪漫的爱情是纯精神的,肉体需要是兽性而非人性。恋爱中必须男女平等。
公元四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知识是通过对知觉的归纳与演绎获的。即:感觉-记忆-存储-再现-联想-思考-原理。
亚里士多德发明的逻辑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还在初中学习数学与几何推理中,我们就开始接触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1、因为A等于B;2,又因为B等于C,所以:A等于C。
其实这样的三段论还是略显粗糙了一些,来看下面的例子:1、凡人都会死(大前提);2,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3,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更甚者如果滥用三段论,会出现什么结论呢?
1、凡人都思维;2,聪明的狗也有思维;3,聪明的狗是人。
所以逻辑有时是不能反推的:
比如:白马是马,灰马也是马,但白马不是灰马。
亚里士多德最伟大的贡献是揭示人类学习的思维过程:感觉-记忆-存储-再现-联想-归纳-思考-原理,尤其是联想与归纳,是人类最伟大的学习方式。
这里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公式
学习好=投入的时间+投入的激情。单有时间缺乏对学习的热诚是不行的;热情很高,时间投入不够,也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