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导言
    • 1.2 走进心理学
    • 1.3 什么是心理学
    • 1.4 心理学讨论什么
    • 1.5 古典心理学
    • 1.6 古典到现代
    • 1.7 现代心理学
  • 2 90后与心理学
    • 2.1 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期
    • 2.2 90后同学的心理特征
    • 2.3 90后与父母和老师的比较
    • 2.4 大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 2.5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
    • 2.6 如何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 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压力应对
    • 3.1 心理健康的定义
    • 3.2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 3.3 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 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3.5 大学生环境的变化
    • 3.6 案例分析
    • 3.7 压力的定义
    • 3.8 身体与压力的关系
    • 3.9 积极面对压力
    • 3.10 应对压力小技巧
  • 4 大学生学习心理及问题应对
    • 4.1 认识我们的大脑
    • 4.2 记忆的概念
    • 4.3 记忆的基本过程
    • 4.4 遗忘
    • 4.5 如何提高记忆力
    • 4.6 关于学习的心理学理论
    • 4.7 影响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 4.8 培养创造力
    • 4.9 大学阶段的学习
  • 5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 5.1 人际交往的概念
    • 5.2 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 5.3 人际交往的工具及条件
    • 5.4 人际交往的形式及过程分析
    • 5.5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 5.6 人际交往中的印象管理
    • 5.7 人际交往的技巧
  • 6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与性心理
    • 6.1 体味爱情
    • 6.2 爱情三角形
    • 6.3 恋爱心理的常见类型
    • 6.4 用沟通化解恋爱中的问题
    • 6.5 倾听与表达
    • 6.6 在恋爱与分手中成长
    • 6.7 性别角色及角色认同
    • 6.8 健康的性心理
    • 6.9 性心理困扰及其应对
    • 6.10 性行为不当的影响及应对
  • 7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 7.1 情绪的定义
    • 7.2 情绪的组成要素
    • 7.3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 7.4 心境、激情与应激
    • 7.5 情绪的功能
    • 7.6 情绪的基本理论
    • 7.7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及特点
    • 7.8 理性情绪疗法
    • 7.9 不合理信念及情绪疗法
    • 7.10 应对负面情绪 培养积极情绪
  • 8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 8.1 何为自我意识
    • 8.2 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 8.3 自我认同感的获得
    • 8.4 人格的心理学含义及其本质
    • 8.5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 8.6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 8.7 气质、性格和自我探索
  • 9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与应对
    • 9.1 变态人格
    • 9.2 心理学的识别方法
    • 9.3 变态心理学理论
    • 9.4 变态人格的分类与识别
    • 9.5 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疾病
    • 9.6 大学的危机干预与识别
    • 9.7 校园自杀危机的干预
    • 9.8 自杀预兆的识别与应对
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 1
  • 2 章节测验


关于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对号入座,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这些是我们在讨论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时经常用到的概念。



为了保证我们是在同一个语境下对话,交流顺畅、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现在,我把这几个概念梳理一下:

“心理正常”: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不包含具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心理不正常(异常)”:也叫异常心理,是指具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很显然,“心理正常”和 “心理异常”是在讨论“有精神障碍”和“没有精神障碍”的问题。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来访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的问题。

差异在于:心理咨询是为了鉴别出没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

后者则是为了鉴别出有精神障碍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从而进行治疗。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之内,同时,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与“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最恰如其分的概念,只有“心理不健康”。

如果说“心理健康”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那么“不健康”就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因为健康和不健康都是处于动态当中。一个人在某些压力和刺激下,可以由心理健康变为不健康;也可以由于自身的精神康复能力以及专业的心理帮助,由不健康恢复为健康。

(3)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稳定性

     不稳定性同时也是可塑性。

(4)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状态


纯白:健康人格;自信心高;适应力强 

浅灰:由生活、人际关系压力产生各种心理冲突 (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深灰:心理异常或障碍(求助于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二级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

纯黑:精神疾患(必须求助于精神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