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关于评估和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学者们各有建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
只要能把握住评估维度的要领,我们就能求同存异。
下面,介绍几种观点:
心理正常;具备正常的心理功能,是标明和讨论“有精神障碍”或“没有精神障碍”。对于是否有精神障碍,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但动机和目的却不同,前者是为甄别出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都属于正常心理范围。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心理不健康。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从动态角度看“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 心理活动强度
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的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容易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
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 心理活动耐受力
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也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其为心理活动耐受力。这种慢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于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之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所困扰,平常也能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可是,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当作一种挑战,视其为检验自身存在价值的重要指标。还有的人,恰恰是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的成绩。这就是郭教授所说的心理活动耐受力。
● 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
例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仅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
一般说来,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作为指标,去探查这种节律的变化。
有的同学白天学习效率不高,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同学则相反。如果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 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高低为客观指标。
假如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当事人就要警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造成的其他后果,比如记忆力下降等,也就越严重。
● 暗示性
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心理健康标准。
郭教授认为,一个人越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影响,受暗示性就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例如:一个人的心情随天气而变化:晴朗, 他笑;下雨,他抑郁;刮风,他烦躁……
容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波动或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当情绪和思维容易随环境变化时,容易受到别人的干扰时,就会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受暗示性这种特点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但是,其水平和程度有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
● 智力正常 ● 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 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 人际关系和谐 ● 能动地适应环境 ● 保持人格完整
● 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提问】:智力异常的人,心理一定不健康吗?
【解读提问】:
按照一般常识,我们采纳任何一种要素,作为评价另一事物的评估维度,必须满足一个充分、并且必要的条件:被采纳的因素与被评估的事物之间,必须存在密切相关——正相关/负相关。
可是,大量的临床案例证实,在智商正常范围内,一个人的IQ高或低,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相关。许多神经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智力水平并不低,甚至偏高。也就是说,智商高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智商偏低也不一定意味着心理不健康。想想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
想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美丽心灵》既然在智力的正常范围内,智商与心理健康没有明显的相关,那么,把智力正常作为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似乎就不合理了。
《阿甘正传》 《美丽心灵》